【報導者專題-醫界阿拉伯之春】「庚生人」的告白:我們沒有個人、只有團隊
文/鄭涵文、楊惠君 攝影/吳逸驊
Yahoo奇摩取得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獨家授權「醫界阿拉伯之春-長庚急診風暴掀起的藍色革命」專題。2017年6月底,長庚醫院47名急診醫師集體請辭,50多家醫療院所公開聲援,發展成全面性的醫療變革聲浪。長庚「小藍人」喚起的醫療版阿拉伯之春,影響與成敗如何?
47張急診醫師的離職單,重創長庚醫療集團。院方向《報導者》證實,至本月(8月)底,長庚北院區(林口、台北)確定30名急診醫師出走;預估,離職潮會持續到年底。長庚行政中心副主任蘇輝成鬆口:「這是長庚創院來最重大的損失!」
目前8人隨前急診部長陳日昌轉戰衛福部部立桃園醫院、4人隨前主任邱德發赴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10人組急診派遣小組支援部立三重醫院,其他分散在北巿西園、三峽恩主公、新竹東元醫院,還有1人到9月開幕的輔大附醫。長庚醫院管理失當引爆急診醫師集體離職事件後,牽動急診醫療資源版圖挪移⋯⋯
8月7日,距林口長庚醫院車程約20分鐘的部立桃園醫院急診辦公室一陣騷動,8名急診生力軍報到,這批「新人」都是來自長庚的資深醫師,追隨老長官陳日昌而來,多數人「一輩子第一次換工作。」當天下午,有長庚急診老戰友下班後轉過來「探班」,一看部桃急診病人推床排到門口很吃驚,「我們(長庚)平常內科排床是繞三圈、今天倒冷清。」部桃過往平均每月急診量約6千人次、7月已衝至近8千、8月依然維持高峰。
8月14日,全台急診量僅次林口長庚的中國附醫,也有長庚離職的年輕醫師來「熟悉環境」、找租屋處,這是跟邱德發走的另一批長庚戰力,4人9月後來報到。7月就上任的邱德發白袍內的襯衫打上領結,刻意以全新造型開啟人生新頁,雖然是台中人,但他從沒想過有天回到老家工作。
諷刺的是,每月就診逾1.5萬人次的林口長庚急診室,因應化學災變除污或如SRAS感染症發燒篩檢站,在急診室外擴建「野戰區」,5月起整修、8月剛完工;《長庚醫訊》最新一期也配合推出早先規畫的《急診醫學科專刊》,急診室外救護車依次停放不再紊亂、空間規畫也更理想。急診室內,卻人事已非。
長庚離開和留下的人心依然連一起,成立了「聯盟」群組,他們自稱「庚生人」,在這個事件後,不僅希望自己執業生涯重生、也希望急診專業價值能「重生」。
風暴:侵門踏戶後雪片抛出的辭呈
人稱「發哥」的邱德發,是長庚風暴的關鍵人物。邱德發描述,他遭免職的罪狀包括:
長庚近2、3年來一直想緊縮急診,要把林口長庚急診留觀床166床減至80床,計畫可減少4名主治醫師、連護理師人力一併縮減,並認為急診壅塞、急診醫師勞逸不均。今年5月起,行政管理中心開始查急診科費、還質疑他們科內醫師自掏腰包繳的公費,找不到問題再進一步查起補助對象涵蓋全台灣急診醫學的「急重症醫療基金會」(註),扣上「小金庫」污名。
(註)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急重症醫療基金會」是衛生財團法人,每年捐贈收入約一、兩百萬,現金流很小,長庚事件爆發後,衛福部進行查核,發現他們每年財報都有申報,支出上也都是講座、教育訓練等,並沒有問題。
6月9日急診醫學會檢討會議上,當時長庚決策管理中心主委李石增要求基隆長庚、嘉義長庚從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降為中度級醫院,後告知邱與另名急診部前主任陳日昌,人評會要以「管理不周」記三大過;之後,更要邱交出「急重症醫療基金會」會議資料,「我說我只是基金會董事,沒有留存什麼會議資料,竟然還要我去向我學弟、中國附醫急診部主任陳維恭醫師要看看?我不拿出資料,又說要再加記我一大過,奇怪,之前不是已經記三大過了?他們手中找不到不法的證據,又要合理化處分,根本羅織罪名。」
6月中,長庚人評會決議將邱德發免職,當時正在急診加護病房看診的他,10分鐘內就被取消電腦員工代碼,無法登入。後來全院72名急診主治醫師、71個聯名為他寫陳情書,唯一沒有簽名的那位正在離島的金門醫院支援。儘管風暴擴大後院方撤銷他的免職、董事長王瑞慧親自慰留,從實習醫師起就待在長庚的他堅持去職,「這樣的醫院,我不想再待!」他說。
頭兒「發哥」去職,帶動第一波、近20人請職潮,但更大的一波在院方「侵門踏戶」的視察。
由長庚轉任部立桃園醫院災難醫學科主任的蕭雅文提到,6月24日急診醫學會年會那天,全國急診科醫師都在台北市國際會議中心開會時,接到醫院同仁傳來line訊息說,副院長帶了一群內、外科醫師到急診「視察」,認為急診績效不好,還到檢傷站去,質疑檢傷分類怎麼可以讓護理師做(註)?應該讓醫師做才能知道病人的病情是重是輕。
(註)1964年美國康乃爾大學教學醫院首創由護理師擔任急診檢傷分類人員,並沿襲至今,全世界大型醫院急診大多是由資深護理師擔任檢傷工作。資料來源:《長庚醫訊》(106年8月1日發刊)
她無奈說,這幾年發展出的檢傷系統運作是很好的模式,還盡量推廣讓民眾了解、配合,怎麼今天是醫院內部反過頭來質疑?「專業被質疑,還踏到你家門口質疑。如果醫院主管這樣想,你很難產生認同感,當你對這醫院沒有認同感,職業生涯還要花力氣在這邊會有質疑、失望。」
6月24日後,急診醫師離職單數量暴增,本來還在斟酌的人也下定決心遞出去。當時代理急診醫學部部長、現至桃園醫院急診部部長的鍾亢是簽署辭呈的主管,連同他自己的「一共47張、不含兩名被免職的前部長。」他說。
一名林口長庚急診醫學科的年輕住院醫師W說,李石增那時候跟管理部門真的滿武斷的,「他覺得你有問題,會直接到你辦公室搬走你的電腦主機,拿回去檢查。我進去以前,就有這些事情發生,後來越來越多,我們很多東西都被凍結,科部主治醫師自己捐的教學基金、教育基金,他們就說不能用,說我們違規,就凍結。我們科的主治醫師會提辭呈,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那個積很久了,覺得在長庚沒有未來。」
W說,當時還傳來,醫院高層主管跟他手下的人說,「給所有的主治醫師都發一張離職單,來多少張、我簽多少張!」
癥結:長庚急診壅塞是怎麼來的?
鍾亢直言:「你們親朋好友生病要開刀住院,你要選哪裡?全國有開24小時急診的醫院超過200家,需要住院的會只分散在這200家嗎?真正壅塞的全國就只有7家,我們急救責任醫院有200多家,但可以24小時都提供重病、開刀的都是醫學中心、就是以這塞床的7家為主。」言下之意,台灣急救醫院重症治療服務量能落差太大,並不能全怪病人愛往大醫院跑。
統計顯示,急診最塞的日子是週六日、例假日,平常日則是下午5點、到隔天早上8點,鍾亢指出,「這些時段急診量超過一年的三分之一。」這些時段也就是醫院沒有門診服務的時段。
另外,地緣因素也是林口長庚急診爆量的原因。鍾亢說,台灣人口成長快的就是桃園地區,人口已超過200萬,依醫院設置的規畫,平均100萬人口應該就要有一家醫學中心,但桃園地區只有林口長庚一家醫學中心。
另名長庚急診醫師也提到,連緊鄰的新竹、新北市新莊周邊都沒有醫學中心,所以都往林口長庚跑。「而且這裡什麼病人都看得到,很多非都會區的人都很會『忍』,忍一忍病都很嚴重,這裡(林口長庚急診)急重症很多,其實是地獄,所以外面都說,只要在長庚訓練完的急診醫師,什麼狀況幾乎都難不倒。」
邱德發說,「急診醫師也想把病人送到病房去、後線科也很努力在清病床,但病人送不上去,不是醫師不願意,是病人太多,要解決急診壅塞,應有整體考量,要處理問題、不是處理『數字』,減少留觀床、減少醫護,但病人來急診,要躺在哪裡?」
很多人質疑,急診室裡有很多「假急診」,是壅塞主因。邱德發認為,急診室裡三成是檢傷分類(第一級最重度、第五級最輕度)第三級病人、最後必須住院,「其實就算是第四級、第五級的病人,也有一些像不典型的心肌梗塞,來時可能很輕微胸痛,很快速就進展至有致命危險,但沒有持續觀察判斷不會知道,那些(急診留觀)病人不能算是假急診。」
由於長庚加入健保總額預算制,一年健保申報費用達309億元,據了解,這兩年服務量超過總額約20多億,意思是這20多億「白做工」、健保不會埋單,即俗稱「斷頭」。長庚各院區急診大約一年賠2億,成為頭號「戰犯」。
邱德發感嘆,急診業務不只在急診室裡,「長庚開院以來,我們在竹科做巡迴健檢;上復興鄉做山地醫療;我們為救護技術員(EMT)寫教材、設計課程;組織災難救護隊、安排化學公安災害、核災等救護和除污演練⋯⋯這些是替醫院盡社會責任。」
「過往長庚決策管理中心主任張昭雄、吳德朗、陳昱瑞都有院長的經歷,了解長庚發展急診的過程和目標,所以一路支持;但後來接任的李石增沒有擔任過院區院長,對整體發展根本不了解。」邱說。
長庚及台灣急診醫療發展大事紀
價值:急診不只是醫療、是國安的一環
蕭雅文感慨說,這次事件的主角(指李石增)當時對急診不了解的是,「你們是急診醫師為什麼不乖乖在急診上班看病人就好,還到處跑來跑去?」她一年前接了林口長庚災難醫學科主任,其他醫院很多都是主任兼科員,可是當時長庚急診人力夠,她下面有7個人,所以可以做很多事。
她帶領桃園、新竹的救護技術員去韓國參加亞洲杯比賽拿了冠軍;八仙塵爆後,政府開始重視觀光地區的緊急應變,她們也協助六福村發展一套緊急應變的流程,幫他們訓練員工緊急救護的技能。「不管是單一個人事件或是大規模意外事件,事情發生的當下醫師一定還來不及抵達現場,第一時間在現場的可能是一般民眾或消防人員,這是社區的生存之鏈,如果這些鍊沒有串起來,整個社區應變一定不會好。像八仙塵爆,不能說處理不好、因為瞬間傷患量太大,但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的部分就是,把院前端跟院後端這兩塊結合的更緊密。」
1999年921地震、2003年SARS來襲、2015年八仙塵爆,鍾亢指出,大型災難沒有一場一樣,而且全球有評估,台灣不管天然或人為的大型災難,都屬於高風險,所以急診醫師更加要投入與外界的聯結。
長庚急診事件後,傳出醫界大老向衛福部施壓,要求降低「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的急診專科醫師名額必須達急診科50%」的人力標準,認為急診醫師挾醫院評鑑自重、甚至急診醫學會刻意控制每年通過專科醫師人數,讓急診科醫師不足額而「奇貨可居」,成為近年唯一「身價高漲」的醫師。目前醫界行情,急診專科醫師若每月上滿15天標準班、平均薪水可到4、50萬之譜。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指出,確實每年調整標準時都會有人提出討論, 想把重度級急救醫院的專科醫師比例降到三分之一, 「今年我還沒聽說,確實每年都是急診醫學會希望調高人力比例標準、醫院希望降低,多年來都是這樣的狀況。」本身也是急診專科醫師出身的石崇良說,目前急診專科醫師需要的人數為2,000人、有執業登記為1,600,「目前一年增加90到100人,估計4年就可達成,應不是故意控制人數。」
邱德發則認為:「急診是讓人民生活安全幸福的支撐,其實不只醫院、政府也應該要重視,納入國安的一環。」
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標準
新局:「庚生人」牽動的急診醫療競合
長庚急診醫師集體離職事件,除因人數驚人,又掀出醫院管理黑幕、台塑王家內部權力鬥爭而引發高度關注。事實上,醫院因為評鑑需要「足量」急診醫師、但過了評鑑日後就因「成本」而展開「整頓」,造成急診醫師集體離職,長庚不是第一個。
幾年前,中國附醫急診科也曾經發生過相似的事情,10幾個急診科醫師出走、急診室也險些崩盤,中國附醫又與去年開幕的亞洲大學附設醫院併聯服務,日前更鬧出中國附醫超額支援亞大附醫遭衛生局稽查。此次長庚有5名急診醫師跳槽中國附醫,還有人戲稱「從血汗變血尿」。
不過,邱德發說,「他們(中國附醫)有經驗了,現在很小心人力的問題。」而中國附醫為迎接這位長庚前部長,特別開設「急重症超音波中心」的舞台讓他揮灑,10月起將成為中部地區訓練基地、展開教學訓練,拓展能量。
部立桃園醫院由陳日昌擔任副院長,帶領的8名子弟兵,更展現強烈「挑戰林口長庚」企圖心。近日已積極拜會桃園縣、巿衛生局,承接消防局到院前救護服務及人員訓練,並計畫成立災難醫療救護隊(DMAT),還想發展國際認證的「EMT」(緊急救護技術員)標準,鍾亢說,「那就像『國際駕照』,台灣還沒有被國際認證的EMT執照,一旦通過,像2020年東京奧運這類大型國際活動,若需要救護人力,台灣的EMT也可以申請參加。」
急診被喻為和病人只有「一夜情」,是個沒有「名醫」的科系。但是,這個打團隊戰的科別,也往往是唯一可與巨大醫療機構對抗的團隊。
鍾亢說:「簡單講,當你踏入急診科的時候,你就放棄自己的名字,你會引以為傲是因為這個團隊!這跟其他科差很多,像心臟科名醫XXX,可能是帶著自己名字走的。但急診醫師離開團隊、只是無名氏,所以當人家質疑你的專業價值、甚至要把你的團隊打散,矮化你的團隊,就傷害到每一個人。」
留下「死守四行倉庫」的人,往往是腹背受壓力,像是林口長庚急診醫學部現任的部長黃集仁。應允《報導者》約訪後,他一度表示,「我不知道當初怎麼會答應你們?」訪談當日他突然必須趕赴世大運相關會議「快閃」,幾番攻防,最後吐露真心話:「重要的是,大家都還留在『急診』這一科,還是可以一起合作、努力!」
蘇輝成則說,「過去2、3年,長庚急診流動率是『0』,當時看到這些急診醫師含著眼淚離開,也受到震撼。」長庚醫院因應這次事件也重新建立人事評議制度、申訴管道,並聘用外部委員,避免人事處置有失偏頗,「就是要勇於認錯、也要勇於改善!」
被迫拆解的長庚急診軍,既是為了維護專業尊嚴而繼續奮戰,或許也是一次急診醫療資源「再分配」的生機。
★ 更多「醫界阿拉伯之春」文章
醫生都沒有人生了,誰還有人生?
嘉基溫柔爭權,走出白領工會之路
修了18年,「長庚條款」可望過關!
★ 看更多報導者精彩專題
到了 2018 年才 22K!曾經凍漲十年的基本工資
體育協會的沉淪與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