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高教瘋迷「微學分」學生微成效?

教育部說明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內容 ,圖片來源:中央社
教育部說明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內容 ,圖片來源:中央社

讀者投書:何正信(台灣科技大學名譽教授)

因為深耕計畫的關係,最近高教各校最瘋迷的教學理念之一就是微學分。目前,各校對微學分課程的規劃,大多是2小時算0.1學分,也就是開出一堆2小時的課程供學生選修,每修完一門課程就紀錄0.1學分,因為這是小於整數學分的課程,因此簡稱「微學分課程」。不過,為了配合教育部推動以學院為教學主體的跨領域主題式需求,這些微學分課程往往會被歸類到不同主題,學生可依主題,拼湊自己有興趣的微學分成整數學分。因為2小時為單位的微學分課程很難規劃成效評估,因此,有些學校還會加入修到1.6學分後,如果能舉辦成果展當做成效驗收,會額外得到0.4學分而變成2.0學分。也就是說,那個成果展分量很重,相當於四門微學分課程。

本來,教育部只是倡議以學院統籌設計主題式講座,在少理論、多動手,快樂學習的宗旨下,將學院的專業及特色以普及化、大眾化的方式,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管道及培養跨領域之能力。這跟微學分一點關係也沒有,卻被多數學校在某私校大力倡議微學分理念後,拿香跟著拜,以微學分課程來實現。問題是或許為了便宜行事,或許為了充充高教深耕計畫業績,卻常有學校假微學分之名,行奉送學生學分之實。例如,由學院規劃幾個主題,分別開出18門微學分課程,每門微學分課程請一個專家來演講,學生每聽2個小時的演講,就算0.1學分,檢驗成效部分或繳交聽講心得報告或付之闕如。這與一般演講講座何異?那又何須再來弄個微學分課程?

還好,目前各校開出最多的微學分課程主要還是在通識或專業的通識化部分,學習成效還算比較容易掌握,如果把這個微學分的觀念直接放到專業課程的規劃上(還是有些學校在嘗試),可能就滿危險的。想像一下:以一門標準課程的18分之1做為一門微學分課程,意思就是把每門標準課程切割成18門微學分課程,並從跨領域的角度容許學生在三門標準課程切割而得的總共54門微學分課程裡,隨意組合修習,這時如果沒有加入「適當的規範」,最後常會是撿各標準課程前面的6門微學分課程來拼湊成一門標準課程,結果確實是跨領域了,但卻哪個領域也無法深入,也就是所謂的樣樣通、樣樣鬆,實在談不上甚麼專業學習成效。加入適當規範的意思,就是要有引導性與限制性,引導性可以用主題來規範,限制性或許需要用到諸如程度來規劃,可是這樣一來就跟模組或學程的設計沒兩樣,也跟把課程切割得這麼細的微學分理論相背。

簡約而言,以0.1學分為基礎的微學分課程理論,不是萬能丹,很難放諸四海而皆準,須視領域的屬性作非常謹慎的安排,否則其利未見、其害已顯,在專業領域上尤然,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幾個龍頭學校似乎並不是很熱衷的原因。例如台大的類似規劃,就只有0.5學分的設計。微學分的概念看來很有創意,但要有成效的執行,可能不是很容易。如果最後衍生成以辦演講來充學分數,來充深耕計畫業績,就是學習大災難了。

我仔細看了國外的資料,發覺與微學分比較有關的觀念有二:
「迷你課程(Mini-courses)」和「部分學分(Fractional credit hours)」,前者每門迷你課程上課3週以上半個學期以下,賦予1或2個學分數;後者則將一門標準課程按相關性質分成數部分,並分別給定修習時數,完成一部分的修習後,就得到「已修習時數/規定總修習時數*學分數」所計算得的學分數,學分數不見得是整數,因此稱為部分學分。兩者觀念相似,只是計算角度不同,都是把修課彈性還給學生,只要上完教師設定的部分,就可以拿到對應的學分數,不用被綁架整個學期才能得到完整的學分數。這樣的設計將專業考量自動放入迷你課程,專業能力的養成在彈性外也顯得合理,而且與畢業應修學分數也不向背,因為只要加總所有習得學分數滿足應修總學分數就行。或許才是應該推廣的作法。

底下是我為科大這群以實作為主要知識精煉來源的大學生,按照部分學分理論,所提出的課程規劃,其時這個做法我已行之多年,只差在一直沒有法源可以授予部分學分,以後或許就可以這樣做了。通常我把一門專業課程切割成3門迷你課程(程度依序加深,搭配部分學分):
迷你課程一:體驗式課程+測試,3~6週,測試通過得(3~6)/18*3=0.5~1學分。
迷你課程二:札基課程+測試,6~12週,測試通過得(6~12)/18*3=1~2學分。
迷你課程三:深碗實作課程+測試,3~6週,測試通過得(3~6)/18*3=0.5~1學分。
每個迷你課程都是一個階段的完成,因此學到哪裡就可以停到哪裡,就可以拿到對應的學分。迷你課程間具有次序性,因此,須學完前階段才能修習下階段,但只有前階段完成,任何時候都可回來繼續修習下階段課程。至於迷你課程的修習時數得視課程性質而定,例如程式設計課程所切割出來的三門迷你課程,我會各給予6週、1學分的同等重量。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這個方法在學習上不只有成效,而且不會造成修習困擾,有了部分學分觀念加持後,應更能如虎添翼,有興趣的學校,何訪一試?

附帶一提:我們絕對沒有小看演講這個學習管道,因為一個好的演講者,往往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她一生的功力都灌到聽者身上,聽者除了有神交知己的享受外,有時還會被感動到,變成一生志趣的轉捩點。因此,聽演講絕對是非常重要的:通俗演講可令人開拓視野,專業演講則可引起深入探索的興味。因此,一場好的演講,絕對有資格作為一門微學分課程,問題在學生,能否從該門微學分課程習得0.1學分的實力?要從一門專業級演講獲取專業級的學習成效,聽者也得是專業等級才行,而這就不是全部是微學分的設計可以做到的。

★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民調「祖師爺」發功 果然「與眾不同」!?
台鐵要進步 請從抓逃票做起
台灣今天的困境 都是蔣介石的錯?
找學姐,陪吃飯?
東亞青運被取消 林佳龍民調大贏盧秀燕?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