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陳清河】以乘法思維整合科學與傳播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作者為世新大學副校長

前言

就維基百科全書所載,科學的定義甚為廣泛,包含自然、社會、人文思維等領域,如物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皆屬之;科學的發展是經驗實證的方法,對現象(原來指自然現象,現泛指包括社會現象等現象)進行歸因的學門;科學活動所得的知識是明確的(不能模稜兩可或隨意解讀),且能經得起檢驗,絕不能與任何適用範圍內的已知事實產生矛盾。

科學傳播是對一般民眾的科學教育,因此,政府的角色應該視為是一種維護民眾人權的責任與義務;至於,媒體的角色則是如何貼近社會寫實的面貌,應思考自我內化科學知識,準確傳達科學相關訊息。

科學傳播的雲與端

科學知識並非一蹴可及的專業領域,因而科學傳播有必要簡化艱深難懂的科學術語與內容,以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敘事方式,呈現給一般社會的民眾。然而,科學知識門檻較高,僅有傳播背景之人員,必然無法精準闡述科學的確切內容;僅有科學背景的人,則較無法融入社會與文化元素,帶出科學科技與大眾社會之關聯性;換言之,科學傳播或可形容為雲與端或內容與平台的結合。誠如成大李旺龍教授所言,科學家與媒體人合作,就是在於能引導民眾對科學產生興趣,又可對科學具備基本認知。

由於很多科學語言、符號或科學知識,是科學家用來溝通演算的路徑,局外人當然很難一窺堂奧之妙,科學結合傳播,乃期盼藉由傳播的理念與平台讓科學走出去。亦即,只有將知難行易的科學與知易行難的傳播靈巧結合,始可達成大眾理解科學與科技(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社會。仍須強調的是,科學知識的傳播需要透過內容創製,剖析不同閱聽族群習性、需求與喜好,以深入淺出、有吸引力及話題性的敘事方式,方能包裝、轉化科學內容,以求有效地傳達科學知識。

科學傳播之敘事與製播模式

歸納科學傳播的階段性作為,首先是如何將科學內容融入創意與敘事,再配合各類傳播平台規劃科學訊息的類型,關注民眾接受資訊的工具設計內容模組,以及梳理資料庫的管理,將訊息溝通的軌跡加以記錄,藉由平台工具,逐步累積訴求層次之數據分析,合理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以作後續解讀科學的資訊與選材標的。

科學傳播必須顧及的要素,敘事模式包括節奏進行、敘事厚度、單元發展之外,內容應有更廣需求與更深入的理解;製播模式則須考量,妥適節目風格、圖片圖表適切性、虛擬動畫的運用、各類網站的規畫、專家解說與主持人的表現等因素。綜觀當下的科學傳播可精進之處,包括節目格局的精緻度、議題處理明快性,內容結構嚴謹度等面向;簡言之,係以乘法思維整合科學與傳播之核心理念,就在於如何將材料轉化成資訊,再將資訊轉化為知識,最終是將知識轉化成智慧的歷程。

科學傳播的社會實踐

科學傳播的路徑極為多元,諸如舉辦各類科學傳播相關講座,或製播聚焦於科學特色與內涵的影視音產品,以簡單生活化及表現科學推廣精神,清晰傳達科普知識。科學傳播的內容可與地震、颱風、再生能源與水資源取得、生物科技、動植物生態、環境保護、能源議題,以及醫學或運動科學等等,探討生活中之科學常識。

如前所述,科學傳播的目的係在讓科學家能有效地利用傳播工具傳遞及分享科學資訊。但是,科學傳播的實踐需學習掌握傳播對象、知曉其人口學與心理學特質、探明其對科學科技資訊之需求,再訂定傳播目的、選擇適合媒體平台、設計客製化內容。除了節目形象廣告、專題報導、平面海報與實體科教機構合作之外,可依附新媒體平台如社群媒體、手機媒體與入口網站搭配,甚至在官網上之科學對話,採交叉行銷模式增加民眾參與互動元素,以達共伴效應。

結語

由於媒體大量開放之後,民眾對媒體的信任度確實有很大的縫隙。因此,每每碰觸科學傳播議題時,民眾所期盼的不是名嘴海闊天空的深入描繪,肯定是期待一位能言善道的科學家給民眾的淺顯解惑。

藉此機會跟科學家們分享傳播人的幾項特質,傳播就是在於如何將複雜的學理簡單化,如何將抽象的思維具象化,以及如何能將單向思考轉化成雙向或多元化的對話。如可將科學智慧融入這些特質,相信科學傳播工作可更相得益彰。


★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斷交之後,留學生全被中國「打包帶走」?
看到蔣月惠 才知道權貴長這樣
關於跳槽,你該思考的五個層面
他是績效最好的員工,帶的團隊成績卻一般般
想出頭,千萬別一直跟「比自己差」的人為伍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