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養攝護腺,補鋅、吃瑪卡有用嗎?醫:喝水、腳踏車時間更關鍵

攝護腺肥大是中高齡男性容易出現的問題,常伴隨排尿滴滴答答、速度變慢或尿不出來。吃瑪卡、含鋅保健食品有幫助嗎?醫生又為什麼提醒,喝水時間很重要?

不少男性步入中年後,開始發覺上廁所時尿不太乾淨,和年輕男性並肩站在小便斗前,可能對方已經準備洗手離開,自己卻還在跟小便斗大眼瞪小眼,這是攝護腺肥大壓迫到尿道惹的禍。

男性攝護腺肥大,年齡愈長愈常見,60歲男性發生率超過50%,70歲以上更可能達80%,屬於正常生理現象。「只要是男人就一定會有(攝護腺肥大),時間早晚而已,」書田診所副院長、泌尿科主任醫師洪峻澤表示。

不過,攝護腺肥大情形因人而異,有些人症狀輕微,就診一般會開立藥物讓攝護腺放鬆,但如果肥大情形嚴重,可能須考慮動手術。而在攝護腺肥大進展成必須用藥或手術前,更有不少男性考慮以保健品來保養、預防,但該怎麼選才好?

顧攝護腺補鋅、吃瑪卡有用嗎?醫:吃這4物較佳

含鋅保健品具有延緩及抑制攝護腺肥大的功用,是不少男性自我保養的不二之選,近年更有「瑪卡(Maca)」崛起,被認為有增強體力和精力、預防攝護腺肥大的效果。對此,洪峻澤表示,鋅可適量補充,但瑪卡是否真能保養攝護腺或預防攝護腺肥大,並沒有明確醫學根據,幫助效果可能有限

他建議,補充花粉萃取物、茄紅素、青花椰、南瓜籽油萃取物,對於攝護腺輕度肥大患者,較可改善肥大及發炎症狀,也有保養作用

然而新光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何肇晏提醒,以飲食及保健品保養或減緩攝護腺肥大,僅限於輕度以下的個案。若已為中度以上攝護腺肥大,食用保健食品改善效果有限,建議就醫治療與醫師擬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只是,無論是否已有攝護腺肥大問題,都應盡量避免油炸、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採取均衡飲食,降低攝護腺肥大的速度及癌化的風險。

減少攝護腺負擔,醫:睡前2小時不喝水

除了飲食,調整生活習慣也是能延緩攝護腺肥大、保養攝護腺的關鍵。洪峻澤表示,許多男性在睡前都有喝水或來一杯牛奶助眠的習慣,但其實睡前攝取任何飲品,都有可能導致夜尿而影響睡眠品質。而攝護腺肥大患者也多有夜尿症狀,若睡前再多喝水,夜尿次數又可能再增加。

因此,睡前2小時應避免喝水,若口渴小量攝取即可,睡前更應至廁所排尿,減少半夜因想上廁所起來的可能性。如果想喝水,可以早上起床後再充分攝取,較不會影響睡眠。

平時想保養攝護腺,除了不憋尿、不久坐外,睡前2小時也應避免喝水導致半夜起來上廁所。圖片來源 / Freepik
平時想保養攝護腺,除了不憋尿、不久坐外,睡前2小時也應避免喝水導致半夜起來上廁所。圖片來源 / Freepik

何肇晏指出,除應注意夜間水分攝取外,白天則應多喝水,減少泌尿道系統感染的機會,但也應避免憋尿。另外也應避免久坐壓迫攝護腺,以及每次騎腳踏車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避免坐墊壓到會陰部、刺激攝護腺。若年齡超過40歲,開始覺得排尿不順、排尿速度慢或會陰部疼痛等症狀,應盡早就醫評估是否須治療。

判斷攝護腺肥大是否須吃藥動刀,尿流速、餘尿量是關鍵

至於何時需要接受進一步治療?臨床上,會考量「尿流速」及「膀胱餘尿量」。

何肇晏表示,尿流速反應出患者排尿的順暢與否,正常值為每秒20~25cc,若每秒小於15cc,就需要評估是否有尿道壓迫情形。不過,部分患者恐因在院檢查緊張,排尿可能不太順暢導致尿流速測量不準,這時醫師會詢問平時排尿情形作為診斷參考。餘尿量則間接反映膀胱狀態,一般正常膀胱排空後餘尿不應超過50cc,膀胱狀態愈差餘尿量愈多

攝護腺肥大患者經檢查發現有異狀,輕度可能無需服用藥物,但中度以上者醫師可能開立放鬆膀胱頸及攝護腺肌肉的「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blocker)」,或抑制男性荷爾蒙、讓攝護腺縮小的「5α還原酶抑制劑(5-ARI)」。兩藥可併用或視情況,再增加犀利士5mg作為輔助用藥。

當攝護腺肥大時,就有可能因擠壓到尿道而導致排尿出問題,嚴重甚至可能引起腎臟傷害。圖片來源 / Freepik
當攝護腺肥大時,就有可能因擠壓到尿道而導致排尿出問題,嚴重甚至可能引起腎臟傷害。圖片來源 / Freepik

使用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常見副作用為姿勢性低血壓、頭暈,部分種類藥物可能導致逆行性射精或鼻塞。5α還原酶抑制劑常見副作用則為性慾降低,以及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值降低。由於攝護腺特異抗原為診斷攝護腺癌重要指標,若有服用相關藥物,則須依醫師建議定期回診抽血檢驗,且因攝護腺肥大無法完全根治,在治療上患者須做好長期用藥的打算。

假使用藥仍無法有效緩解症狀,就要評估是否進行手術。現階段手術除傳統電刀和雷射刮除手術外,也有水蒸氣熱力治療術(Rezum)及攝護腺拉提術(Urolift)可選擇。

延伸閱讀:

攝護腺肥大原因有哪些?攝護腺保養、檢查方式一次看

鋅功效不只壯陽,男女都該補鋅!含鋅食物、攝取量公開

中醫教2招穴位按摩,快速緩解惱人頭痛​|穴位解痛自救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