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設醫材自費上限…人工水晶體、支架,民眾想多花錢用更好也不行?

(來源:Dreamstime)
(來源:Dreamstime)

作者:陳慶徽/商周

未來就醫自費醫材項目,要變「便宜」了?這,對你我真是好事嗎?

6月9日,衛福部宣布,將針對八大類、超過300項屬於可部分健保給付的特殊醫材,制定民眾自付差額上限。意即,未來民眾若就醫選用像是人工水晶體等範圍內的醫材,將不會出現過去不同醫院、同一手術與醫材,價格差距卻天差地遠的現象。

根據健保署統計,這項預定8月上路的政策,將使得近9成相關醫材必須下修價格,而屆時陸續採用這些醫材做治療的患者,將成為第一波荷包受惠的對象。

不過,這項看似為民眾省荷包的政策美意,卻在公布第一時間,引來醫師界的質疑,認為這樣訂定價格天花板的作為,不僅將限縮民眾未來的就醫選項,更可能會拖慢國內醫材技術的進步腳步。

省下荷包?卻可能失去更好的醫療選項

「這種作法就是逆過來走。」曾擔任立法委員的醫師林靜儀直言,在部分自費醫材上加上價格天花板的「蓋子」,一是醫院將在成本壓力下,開始採用相對便宜的選項,二則是外國廠商,以及醫師,都會失去赴國外學習,並引進新技術、產品進入台灣的動力。

她解釋,醫師的專業技術成本,以及各醫院對醫材採購的議價能力不同,是過去會出現同一款醫療器材,在不同醫院的療程中出現收費差距的兩大因素。

然而,當政府將自費醫材拉出齊頭式的上限,意味著各家醫院的獲利空間將被壓縮,進而不得不選用價格相對便宜的產品,另一方面,無法承受低利潤的廠商也可能會因此選擇退出市場。

「一開始民眾都很爽。」林靜儀示警,短期內,民眾就醫,的確有機會在政府的規範下,以更低的成本,拿到在過去更高級的醫材,但當這些廠商選擇撤出台灣,未來,即使有能力負擔,民眾可能連高價產品的選項都沒有。

「當一台智慧型手機上限1萬元,台灣就不會有iPhone了。」一不具名住院醫師比喻,當政府對醫材做出上限,廠商除了退出市場外,也可能改採用成本較低原料,再推出相對應的低價產品來賣到台灣,「同一台車子,但引擎已經不一樣了。」

一來一往,受害的將仍會是無法擁有選擇,甚至可能是醫療選項悄悄被迫「降級」的大眾。

醫勞盟法律顧問、醫師蔡秀男補充,在各大醫院、診所人力、器材成本不一的狀況下,健保署這樣齊頭式設定價格天花板,未來醫材恐出現「劣幣驅逐良幣」、「有錢也買不到好醫材」等現象。

對此,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強調,本次政策除了是依據《健保法》第45條所做的調整外,也僅是針對原本部分給付的醫材做價格上限,並非統一定價,醫院與廠商仍有差額空間可以做調整,並提供民眾去做選擇。

旗下生產人工關節等醫材的聯合骨科董事長林延生則指出,健保署此舉,對於醫材廠來說仍有好處,那就是透過價格上限,可拉近未來廠商可以與各大醫院各自議價的價差。

但,林延生也承認,在此規範下,廠商勢必得檢視手中產品,不符合成本的,也必須果斷放棄。

至於,這是否會形成新科技產品進入台灣市場的障礙,蔡淑鈴表示,若有新產品出現,仍可透過開會討論,再新增分類來引進台灣市場。

想用高價醫材?除了保險理賠,未來恐需加張機票錢

在醫療險市場,常見民眾投保兩張、甚至三張醫療險保單,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在同一次治療,獲得比較高的理賠金,讓高價醫材成為可負擔的選項。

「有些人可能覺得,我不會在乎醫材貴,這會用在我身上一輩子。」公勝保經詠旺事業部經理黃詠羚分析,當醫材價格被設定上限,國內無法滿足部分保戶的醫療需求,這些人將優先選擇赴海外動手術,回台後再申請海外就醫的健保核退,同樣可向保險業者申請理賠。

換言之,即使已經擁有保險可負擔額外支出,民眾未來若想選擇高價醫材服務,可能還需要多買上一張機票才可滿足需求。

過去,健保署針對藥價的砍價機制,已經讓許多藥物價格被「砍到見骨」,也陸續引發各大原廠藥的出走台灣潮,讓醫界擔憂台灣病人恐沒「好」藥醫。

現在,健保署端出特定醫材收費上限制,短期看似的確可縮小市面上醫材的售價區間,但長期來看,是否反倒是限縮了台灣民眾醫療發展可能性,變成另類立意良善,但「短多長空」的扣分政策,還有待上路後接受醫界、民眾與醫材供應商的三方檢驗。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原來他們都是同個老闆!跨足眾品牌,統一對決全聯,誰是零售通路之王?

※本文由商周網站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現行罷免制度鼓勵積極反擊而非消極避戰韓國瑜及國民黨的隱藏敗因——社會典範已悄悄轉移
蔡總統說勞保年金改革是在「哈囉」嗎?
韓國瑜最後一次閱兵劍指誰?
健保署設醫材自費上限…人工水晶體、支架,民眾想多花錢用更好也不行?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