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瘦就不會高血脂!有5危險因子要更注意,她這樣做成功降血脂
人們常以為年長及肥胖才會膽固醇過高,有高血脂問題;其實不然,瘦子也會高血脂,但常常被忽略。高血脂不控制,可能出現血栓導致血管堵塞,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找上門。
59歲、個子瘦高的林女士除了有高血壓,健康狀況良好,她一直以為自己滿健康,去年4月檢查出高血脂,她非常意外。醫師先嘗試從生活面調整,但成效不彰,去年年底開始使用最低劑量的降血脂用藥,目前成效不錯。
瘦就不會高血脂?別以「身形」來判斷
林女士是南投埔里人,出生、成長、工作、結婚,都在埔里,身高174公分的她沒有胖過,近年來體重維持在64~66公斤之間,BMI(身體質量指數)在21~22之間,她常年有運動習慣,跳有氧舞蹈及健走,飲食一直很清淡,很少外食,家裡餐桌也少見炸的、滷的。
去年4月她在埔里陳宏麟診所檢查出總膽固醇233mg/dL,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33mg/dL,「陳醫師說我血脂高,我嚇一跳。」也困惑自己沒有體重過重、生活習慣良好,為什麼會高血脂?
林女士的主治醫師、埔里陳宏麟診所院長陳宏麟說,有沒有高血脂不能光看身形,造成她高血脂的原因,先天跟後天都有。先天是有家族遺傳,爸爸有相關病史;後天則是女性更年期後荷爾蒙變化,導致血脂升高。
調整生活習慣仍無法降低數值,需評估是否用藥
檢查出血脂偏高後,林女士在飲食上更遵守衛教規定,也運動不輟,不過壞膽固醇始終在130~140mg/dL之間徘徊。去年底,陳宏麟開始用最低劑量的降血脂藥物給林女士降血脂,林女士最近一次檢查是今年8月9日,總膽固醇降至161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71mg/dL,達到目標值。
「降血脂肪必須從各個面向切入,當飲食、生活調整不足以將血脂肪降低到目標值,會建議個案使用降血脂藥物輔助治療。」陳宏麟說明,膽固醇有7~8成是由身體自行製造,飲食對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的影響大概只有2、3成,如果血脂持續偏高,就會建議使用降血脂藥物輔助治療。
5危險因子要注意!制定個人化療程才能控制膽固醇
國民健康署指出,一般人總膽固醇值要控制到200mg/dl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130mg/dl以下;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要控制在40mg/dl以上,女性則要控制在50mg/dl以上。
陳宏麟表示,血脂肪目標值必須考慮每個人的危險因子,危險因子不同,目標值也會不同,換言之,標準並非一體適用,「也就是何時需藥物介入,不能只看膽固醇數值,還要考量病患是否有其他危險因子,整體評估對健康的危害程度。而藥物介入不代表不健康,用藥的顆數也不代表疾病程度,風險高低、有沒有併發症,才是決定因素。」
高血脂的危險因子有:
• 高血壓
• 年齡(男性≧45歲,女性≧55歲或停經者)
• 早發性冠心病家族史(男性≦55歲、女性≦65歲)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40mg/dL
• 吸菸
「林女士的危險因子有高血壓及年齡,」因此一定要設法把血脂降下來。他也提醒,研究指出,高低血脂波動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使用降血脂用藥達到目標值後,要持續穩定控制,避免高低血脂波動。
陳宏麟強調,林女士有高血壓、血糖也偏高,雖然飲食及運動對林女士降血脂幫助不大,但對降血壓及降血糖有幫助,仍需要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
台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重症加護內科主任吳承學補充,膽固醇控制是一種個人化的療程,每個人的壞膽固醇控制標準不同,健康民眾控制於130mg/dL以下;若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族群、甚至反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超高風險族群,則應分別控制於70mg/dL和55mg/dL以下。
台灣每4人就有1人高血脂,診斷率卻僅5成
高血脂不控制會怎樣?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群耀表示,高血脂發生原因與「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過多,以及俗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太少有關。
壞膽固醇會將膽固醇從肝臟帶到血液中;好膽固醇則會將血液中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當壞膽固醇增加,可能會有更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隨著數量愈來愈多,血管會愈來愈狹窄,不僅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引起疲勞、頭暈等症狀,一旦斑塊破裂還可能產生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性症狀。
依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20~64歲民眾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24.8%,相當每4人就1人有高血脂問題;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暨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指出,臨床上高血脂民眾的診斷率僅約5成,也就是有一半的病患忽略自己的疾病。為避免發生急重症的風險,黃群耀提醒,有高血脂問題一定要積極控制,儘可能降低壞膽固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