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應如何看待南海衝突?

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2023年下令將中菲南海爭執「非軍事化及國際化」後,菲國政府在南海議題即採取透明化的宣傳,鋪陳有利的外交論述,以及對中國在南海的強硬措施或挑釁作為主動抵制與回擊。中國海警局於5月15日公布《海警機構行政執法程序規定》,自6月15日施行,在海警認定的管轄海域,可登檢扣押涉嫌違反其出入境管理規定的外國籍船舶與人員。新規劍指南海周遭的菲律賓、越南,其用意在提供第一線海警執法依據,以因應升溫的南海勢態。

中國執行海警新法引發國際高度關注,已升高區域緊張情勢,各國憂慮將衝擊航行安全。15日G7峰會聲明再次嚴重關切東海和南海局勢,並重申強烈反對任何單方面透過武力或脅迫改變現狀的企圖;更強調反對中國在南海危險使用海警和海上民兵,並一再阻礙各國的公海航行自由。6月17日在仁愛暗沙,中國海警強行登檢菲律賓海軍的硬殼充氣艇,阻止菲律賓向擱淺的登陸艦「馬德雷山號」補給,造成7名菲國海軍受傷,並卸除菲方槍械。

中國的動作證明菲國透明化行動已成功引起國際更加注意到中國在南海的灰色地帶衝突,因此中國藉由修訂海警法規加強執法力道,並為國際仲裁準備法律工具。2018年中共組改後,擁有超過500艘艦艇,其中千噸級的大型船高達150艘的中國海警,改隸武警部隊指揮,為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的準軍事部隊。中國透過海警和其他海上執法單位常態執法,建立南海屬於中國「管轄海域」的現狀。

我們應注意菲律賓政府為遏制中國在南海的擴張所採用多面向的政策措施。除了深化與美國的軍事同盟,並與日本、澳洲聯合軍演外,還創立國家海事委員會整合各部會來處理海上主權與國安問題,今年大幅增加1100億美元的「機密與情報資金」預算,以強化海巡署和漁業局在南海的監控能力。在南海仲裁案後,菲律賓國會也由眾議院設置「西菲律賓海特別委員會」,不斷藉由聽證會與新聞發布,增加民眾對南海議題的了解與支持。

今年2月在金廈海域發生台灣海巡與三無船舶的執法意外,再次提醒國人切勿漠視中共對台灣領海各項的試探與侵擾,中共同樣不斷強化的「切香腸」戰術,企圖建立「台海內海化」的現狀,並持續對我國海軍、海巡進行施壓與消耗。

不同於菲律賓,我方在台海並未在雙方爭議區域採取主動的執法行為,在兩岸處於高敏感的衝突風險之下,中共也未將南海強硬的執法模式用於台海之上。菲律賓針對海域執法與邊界衝突展現政府與國會共同重視南海議題的態度,特別是公開透明的執法維權措施,值得台灣借鑑反思。

即將卸任的AIT處長孫曉雅受訪時提到:「不要對中國的好戰言論和行動感到恐慌,但也不要對風險變得麻木。」19日海巡署指出,中國海警在6月1日至14日於金門限制、禁止水域外,每日平均部署4艘海警船,在4個熱區內定點錨泊。近期福建海警不但在金馬附近海域展開常態化執法,更進行聯合巡航綜合演練。

面對中共日益頻繁的軍演及在領空領海節節進逼的侵擾,一如孫曉雅處長所言,國人不應恐慌,但應審慎看待、切莫鬆懈。海巡署未來將每兩周召開例行記者會報告海域動態。賴清德總統日前出席雲林艦成軍典禮時,提到全國人民都會做海巡的後盾。筆者亦以為,使國人對國安議題的理解化成實際的民意支持,將是台灣持續強化海洋和邊境安全最強大的力量。(作者為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