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面對人口危機端賴政府積極作為
國內人口陷入危機,經常是學者專家研究或媒體輿論聚焦的議題。依據國發會甫公布的最新「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4年至2070年)」統計指出,人口將會從2024年的2,340萬人,持續減少至2070年的1,497萬人,減少844萬人;其中,0至14歲幼年人口減少171萬人,15至64歲青壯人口減少920萬人,65歲以上老年人口則是增加248萬人。
上述人口危機並非危言聳聽,而是長年日積月累的問題,若不加速改善,放任持續惡化,其對台灣未來生存發展的影響,不容小覷。深究其因,包括:其一、實質薪資成長停滯所延伸的經濟條件薄弱,因難以早婚而使得未婚族人口大幅上揚,2023年30~49歲未婚族255萬636人,遠較2018年增加24萬8,713人,占青壯人口的比例35.77%;其二,工作職場不太友善所衍生的生養環境不佳,因不敢早生而導致不孕症比例不斷增加,達到10%~15%。
先從實質薪資成長停滯來說,若以較能夠反映中產受僱員工薪資真相的「中位數」占平均數之比率加以衡量,主計總處的跨年統計顯示,2012年薪資中位數44.2萬元,相當於平均數55.3萬元的79.93%,到了2022年薪資中位數51.8萬元,僅相當於平均數69.3萬元的74.75%。若以2022年受僱員工817.2萬人、薪資中位數51.8萬元加以估算,亦即408.6萬人每月薪資不及4.3萬元,明顯低於平均5.8萬元,說明受僱員工薪資增幅逐年趨緩。
再就工作職場不太友善而言,現行性別平等工作法規對陪產假、生產假、育嬰假、家庭照顧假的給假及津貼補助,似乎較為嚴苛。目前生產假僅有八周,與先進國家至少12周相比,顯然需要調整。至於育嬰假方面,目前僅適用於幼兒教育三歲以下,與先進國家保障六歲以下之比較,顯然難讓年輕族群受惠。此外,育嬰留職期間僅給六個月的勞工保險投保薪資之80%,六個月之後則是採取無薪,也難以促進適婚年輕世代結婚,進而提高生兒育女意願。
儘管政府在鼓勵婚育政策上每年編列不少預算,除了補助結婚之外,推動公共托嬰、幼保及教保計畫,然而迄今不論結婚率或是生育率,卻未明顯提高。也就是說,在生活不利的環境下,加上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使得年輕世代調整人生價值觀念,認為組織家庭不易,養兒育女更是負荷,導致晚婚晚生人數大幅成長。
很顯然地,經濟條件不足選擇晚婚,加上工作職場不佳被迫晚生,也造成了出生人口持續下降。依據國發會網站所公布的資料統計顯示,每年出生人口從1970年的39萬4,015人,逐年減少至2024年的13萬1,745人,預估至2070年時僅有54,122人,相對65歲以上老年人口則是急劇成長,預估至2025年時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將會突破20%,屆時台灣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結構老化現象遠較歐美先進國家嚴重。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目前全球並非僅有台灣陷入人口危機,或許可借鏡與我們類似狀況國家的相關作法。以日本為例,2015年成立內閣府所隸屬的「兒童及育兒本部」辦公室,任命內閣大臣直接掌理,2023年6月更進一步提出「兒童未來策略方向」編列「兒童育兒支援預算」投入龐大經費補助年輕世代夫妻育兒,同時將其補助對象延伸至高中學生。
再就南韓而言,今年5月總統表示新設「低生育應對企劃部」,責交副總理統籌相關事宜,其措施除了落實職場性別平等,夫妻平均分擔養兒育女工作之外,包括:增加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延長父親給假,提出彈性雇用計畫及減輕父母工作負擔,例如:小孩一歲之內每月補助百萬韓元(折合新台幣2.3萬元);超過一歲未滿二歲每月補助減半。
由於少口危機已列為國安的重要議題,未來在挽救策略方向上,除了涉及層面廣度及深度必須精進之外,投入人力及物力資源力道更加無法忽略。至於在配合措施上,包括提供孕婦心理諮商、增加產前準備假、放寬產後育嬰假、提高減免生育及養育所得稅,以及協助青年儲蓄購屋等。此外,隨著晚婚或晚生時代來臨,針對有需求的成年女性給予全額凍卵與人工生殖補助,以及於凍卵、人工生殖懷孕期間中,特別給予醫療檢查與生活照顧等。唯有採取更積極的作為,始能一步步化解人口減少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