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症狀有哪些?堅持對齊、講求完美就是強迫症嗎?醫師來解答

強迫症是什麼你知道嗎?許多人以為,無法忍受排列不整,堅持對稱、和諧,就能稱作強迫症,其實不然。對強迫症患者而言,腦中會重複播放著討厭的想法或畫面,他們必須日復一日地與這些惱人的念頭對抗而難以休息,就像煞車失靈般令人難受⋯⋯究竟強迫症是什麼?強迫症症狀有哪些?強迫症測驗怎麼做?暴露不反應法又是什麼?Yahoo奇摩顧健康採訪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精神科醫師李宇彤,帶大家一起破除強迫症的迷思!

李宇彤醫師簡介。(製圖/Yahoo奇摩顧健康)
李宇彤醫師簡介。(製圖/Yahoo奇摩顧健康)

強迫症是什麼?強迫症症狀有哪些?

相信大家對強迫症一詞並不陌生。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在某些事情上,都可能有「強迫性格」,講求完美、專注細節,或對次序整潔有強烈的要求,比如遇到東西不擺整齊、沒排對稱,就覺得渾身不對勁,但這樣的特質還不足以稱為強迫症。

李宇彤醫師解釋,強迫症是一種精神官能症,《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將強迫症獨立於焦慮症之外,代表這個疾病的本質和單純焦慮不盡相同,以及強迫症需要被重視的程度。若要探討何謂強迫症,需先了解強迫症常見的兩大症狀「強迫思考」和「強迫行為」。

強迫思考

患者會反覆且持續經歷某些想法、畫面或衝動,例如不斷覺得手很髒、擔心瓦斯沒關、物品排列不整齊就覺得怪怪的、腦中反覆出現自己褻瀆神明的畫面等。雖然這些想法或畫面對患者來說,大部分是非自願且不合理的,但仍會占據腦中揮之不去,非常不舒服,以致會引起患者的焦慮情緒。此時,患者通常會試圖忽略或壓抑這些想法、畫面或衝動,或以其他行為(如強迫行為)來抵銷這樣的思考。

強迫行為

強迫行為的本意,是降低強迫思考帶來的焦慮及擔憂,但也連帶強化患者儀式化地執行強迫行為的動機。比如因為擔心手很髒,所以老是在洗手;因為擔心水龍頭沒關,所以出門前必須反覆檢查;因為看到物品排列不整就有股不舒服的衝動,所以重複用特定方式排列對齊物品;因為反覆在腦中看見自己褻瀆神明的畫面,所以必須透過祈禱等方式來贖罪。這些行為雖然能暫時降低患者的焦慮,但長久來看是徒勞無功的。

認識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後,就能進一步了解何謂強迫症。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的定義,當個案出現強迫思考、強迫行為或兩者兼具;每天花超過一小時在強迫思考或強迫行為上,或社交、職業和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損;且無法歸因於某物質(如濫用藥物)或另一身體病況所產生的生理效應,即可稱為強迫症。李宇彤醫師補充,強迫症所出現的強迫思考或強迫行為,可能占據患者大量時間,導致患者無法花時間好好整理自己的儀容和環境,反而表現的和大家對強迫症的刻板印象不同。

強迫症診斷怎麼做?

至於強迫症的診斷方式,李宇彤醫師點明,主要會依循《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標準來判定。問診過程中,醫師通常會花時間了解個案的強迫症樣貌是什麼、個案花多少時間在強迫思考或強迫行為上、是否有從事什麼行為來抵銷強迫思考。除此之外,也會詢問個案強迫思考或強迫行為是否明顯影響其日常、社交、工作等。倘若符合診斷準則,就會認定個案確實患有強迫症。李宇彤醫師也提及,由於強迫症容易觸發患者的焦慮情緒,故臨床上也常發現強迫症與憂鬱症、焦慮症等其他精神疾患有共病現象,這些都是在問診時要格外留意的部分。

延伸閱讀》憂鬱症不是你的錯⋯憂鬱症症狀有哪些?發作時怎麼辦?醫師來解答

延伸閱讀》焦慮症並非想太多!焦慮症症狀有哪些?發作怎麼辦?醫師來解答

強迫症成因有哪些?強迫症高風險族群是誰?

你可能好奇,為什麼有些人會罹患強迫症,而有些人卻不會呢?李宇彤醫師表示,強迫症常見的發病高峰期,約在兒童10歲、青少年時期或成年早期約20歲左右;然強迫症的成因複雜,致病機轉目前醫界仍不明確,但推測可能和以下原因有關。

  • 腦神經迴路異常:負責計畫、整合、控制及調和行為的「眼眶額葉皮質」與負責資訊重整的「基底核尾核」之間的迴路活動量過強,造成訊息的決策出狀況。

  • 神經傳導物質失調:血清素或是多巴胺失調、谷氨酸(glutamate)濃度太高、胺基丁酸(GABA)濃度太低,都可能導致強迫症。

  • 基因和家族遺傳:李宇彤醫師直言,在約一半的個案身上可發現,其家族成員也有類似的症狀,推測遺傳因素可能對患有疾病起到一定的作用。

  • 遭逢壓力事件:壓力事件或充滿壓迫感的環境,都可能使易感性比較高的體質,開始有症狀。

強迫症測驗有量表嗎?如何知道自己有無強迫症?

李宇彤醫師坦言,針對強迫症,現階段台灣並沒有一個具有效力的自評量表。不過,「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是相對常見的簡易量表,建議民眾填寫完後,交由醫師評估診斷會比較恰當。

第1~第5題分數總和,代表「強迫思想」的嚴重程度;第6~第10題分數總和,代表「強迫行為」的嚴重程度;而第1~第10題總分,代表整體「強迫症」的嚴重程度。

總得分若為0~5分,代表無強迫思想和強迫行為;總得分若為6~15分,代表輕度嚴重;總得分若為16~25分,代表中等嚴重;總得分若為25分以上,則代表非常嚴重,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強迫症怎麼治療?暴露不反應法是什麼?思考中斷法又是什麼?

李宇彤醫師指出,強迫症會運用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暴露不反應法)等多樣的治療模式,來改善強迫症的症狀。以下針對主要治療方式進行說明。

  • 藥物治療:治療強迫症常會使用與憂鬱症類似的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s)和其他類型的抗憂鬱藥物等,但劑量一般會比憂鬱症患者來得高,且服用後要獲得顯著改善需要更長時間。李宇彤醫師舉例,憂鬱症患者服藥後,可能幾周至一個月左右,就能看到療效;但強迫症個案可能需要二至三個月,才會有較明顯的改善。

  • 認知行為治療:主要用意在於改變個案的想法,帶領患者一步步面對自身的恐懼或強迫行為,並降低強迫反應的強度。李宇彤醫師以擔心瓦斯沒關為例,心理治療師可能會提醒個案「你剛剛已經有檢查過,瓦斯應該已經關起來了」,透過這樣現實的澄清來改變個案不合理的想法,讓個案藉此重新審視自我,進而戒除強迫症行為。

  • 暴露不反應法:以實境或想像的練習,讓個案漸進式地挑戰一直以來畏懼或閃避的情境,而不去執行強迫行為。李宇彤醫師舉擔心碰到門把會感染的個案為例,可能會先讓個案想像自己在碰門把,光是這樣的想像就會讓個案感覺不舒服,此時會輔以放鬆技巧舒緩不適感;當個案下次又想起身洗手時,會請個案使用放鬆技巧度過不適。接著,再進展成讓個案碰門把一秒鐘,利用這樣的方式讓個案減敏,讓個案了解「即使不執行強迫行為,也不會有可怕的事情發生」。

至於網友會搜尋的強迫症思考中斷法,李宇彤醫師坦言臨床上並不常用,要是使用通常也會合併上述治療方式。李宇彤醫師說明,思考中斷法的用法類似於當患者又陷入強迫思考時,用吵雜聲或巨響使個案感到驚嚇,個案被嚇到的當下,強迫的思考就會被中斷。由於不可能隨時隨地都有巨響來幫助個案中斷強迫性思考,所以會逐步從外界的聲響,轉變為讓個案自己發出的聲響(比如大叫一聲),來阻斷自己的強迫性思考;最後一步,會希望當強迫思考出現時,個案能在心裡大叫一聲,讓這個想法消失。

強迫症的治療過程很辛苦,無論是藥物治療或非藥物治療,都相對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一般至少需二至三個月才會明顯見效,對患者而言相當煎熬。但李宇彤醫師肯認,患者若是願意接受長期完整的治療,多數都能獲得極大的改善,鼓勵大家在治療的路上咬牙堅持下去,以讓自己的生活回歸正軌!

我的親友有強迫症,該如何幫助他?

家中有強迫症患者時,家屬多少會感到徬徨無助,不知道該怎麼應對;尤其在不了解疾病的當下,家庭的摩擦可能就會增加。李宇彤醫師呼籲,家屬要給予強迫症個案協助,最好的方式便是陪伴個案就醫,聽聽醫師怎麼說,了解強迫症到底是什麼,理解個案無法自控的處境,多一分理解,就少一分衝突。

就診之後,家屬可以做的是鼓勵個案規律生活、避免個案暴露於過大的壓力源、提醒個案準時吃藥、陪伴個案一起練習暴露不反應法,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鑑於強迫症常與憂鬱症、焦慮症等疾病有共病現象,李宇彤醫師建議,家屬也可擔任觀察員的角色,監控個案的情緒狀態,倘若發現強迫症患者出現悶悶不樂、緊繃的情況,都可以在回診時向醫師透露,讓醫師有更多線索來協助強迫症患者。

李宇彤醫師另提到,照護家屬也須時時注意身心狀況,一旦發現自己的情緒狀態不穩定,最好趕快求助專業醫師,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強迫症患者哦!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廖梓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