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自發性蕁麻疹 3要1不 清零病灶
儘管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衝擊全面,但剛確診的患者多為青壯年族群,在這個階段,他們正在學涯與職涯奮鬥,可能會抱持著「發病時再治療」的想法,然而,這樣的想法往往就是導致患者治療失敗、無法有效控制疾病的主因。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怡行教授表示,因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絕非暫時性的過敏反應,需要仰賴長期且穩定的疾病控制,若只有在發作時才用藥,甚至是緊急使用類固醇壓制症狀,不僅可能導致療程延長,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穩定控制疾病;患者在停用類固醇後,還得要面對更劇烈的疾病反撲。
依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的治療指引說明,臨床上一線與二線的主力治療以不同劑量的抗組織胺為主。若症狀在二至四週後仍維持,則會進入第三線治療。據統計,在一、二線治療三個月後,超過半數患者無法有效控制疾病,所幸,已有免疫調節劑可用於第三線治療,透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多數患者可擺脫惱人癢感,快速清零三大症狀的機會也將近一半。在多元藥物的支持下,今日的治療目標已設定在清零病灶,患者要奪回自信、生活與睡眠品質,並持續在職場上發光發熱絕非夢想。
陳怡行教授提醒,面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謹記「三要、一不」口訣。首先,「要就醫」莫名發生紅、腫、癢三大症狀超過六週,就建議到大型醫療院檢查與治療;次之,「要持續」的使用藥物,只有透過穩定治療才能及早控制疾病、清零病灶,奪回自在人生;最後,「要回饋」自身對於治療的期待與治療期間的不適,以利主治醫師打造個人化療程,並透過調整劑量、及早投藥幫助患者改善副作用衝擊。此外,「不依賴類固醇」也很重要,若只在發作期間才透過類固醇來緊急控制疾病,不僅無法對症下藥,停藥後可能面臨更嚴重的疾病反撲,甚至引起水牛肩、月亮臉、甚至青光眼、白內障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