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誤解】網傳影片:免疫力最喜歡的主食?僅強調特定種類!專家詳解均衡飲食

網傳「免疫力最喜歡的主食竟然是...」的影片,片中提到 15 種食物能提高免疫力。但專家表示,15 種食物中有高達 13 種是為精緻的澱粉、也就是全穀雜糧類,雖然都是好澱粉、但是也應該依據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的建議,依正確比例、份量,每日均衡的攝取,而不是像傳言那樣,只強調單一種類,忽略其他食物、營養素也對免疫力有益,傳言說法易生誤導。


免疫力最喜歡的主食?

原始謠傳版本:

免疫力最喜歡的主食竟然是....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內容描述免疫力最喜歡的主食包含:1蒸芋頭、2蒸紅薯、3蒸紫薯、4蒸土豆、5蒸山藥、6蒸南瓜、7蒸蓮藕、8蒸板栗、9蒸胡蘿蔔、10蒸玉米、11蒸菱角、12蒸毛豆、13蒸碗豆、14蒸馬蹄、15蒸魔芋等說法。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15 種有 13 種是全穀雜糧 只是6大類當中的1類

MyGoPen 致電諮詢臺安醫院營養師孫榕,她表示傳言所提的的 15 種蔬菜中,「紅蘿蔔」是六大類營養素中的蔬菜類,「毛豆」是蛋白質,除了這二種不是澱粉以外,其他都是澱粉,例如「豌豆」就是炒飯用的三色豆當中的一種,豌豆也屬於澱粉,孫榕指出,15 種食物當中有 13 種都屬於全穀雜糧類,這些未精緻的澱粉富含維生素B、維生素E、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其中維生素 B 的主要功能是可以幫助能量代謝,有助於維持皮膚和肌肉的健康,還可以增加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的功能;維生素 E 是抗氧化劑,可以保護心血管;而膳食纖維可以幫助腸道蠕動、幫助腸黏膜的調節以及維持腸道的健康等等,全穀雜糧類能維護身體健康、提升免疫力,但也不能因為這樣就拼命吃這一類導致飲食失衡,各類食物都應該適量才不會造成身體的負擔。


每日餐盤應均衡攝取 口訣幫助記住

孫榕強調,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所公布的「每日飲食指南」,建議飲食應該 涵蓋六大類食物,包括(1)全穀雜糧類、(2)豆魚蛋肉類、(3)乳品類、(4) 蔬菜類、(5)水果類、(6)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並針對 7 種熱量的需求量分別提出建議份量,也就是說六大類的營養素都要均衡攝取,民眾如果覺得不好記,則可以根據「我的餐盤的口訣」作為平日飲食的建議,只要照著份量吃,就能各種食物就都吃到,各種營養素都攝取到,而不用執著在傳言所舉例的各種澱粉上,因為即使傳言所舉例的都是未精緻的好澱粉,但如果過於強調澱粉、過於強調全穀雜糧類的話,可能無法兼顧六大類的其他食物,傳言所提到的幾乎都是全穀雜糧類,依據每日飲食指南,「飯跟蔬菜一樣多」、「至少 3 分之 1 是未精緻的全穀雜糧」,「菜比水果多一點」、「每餐水果拳頭大」,也就是說,每餐澱粉的份量大約比拳頭大一點即可,而且要注意 3 分之 1 要是全穀雜糧類,如果一餐當中很難這樣做,民眾可以在一天之中把一餐的飯拿來全換成吃全穀雜糧。


維生素D、礦物質、蛋白質也有助免疫

孫榕表示,全穀雜糧類是「每日飲食指南」中占比最大、攝取量最多的種類,主要是提供能量,一般民眾常常聽到有關提升免疫力的營養素,像是維生素 C 的柑橘類、奇異果、芭樂等,或是維生素 A 的南瓜、紅蘿蔔等,但其實很多營養素都可以提升免疫力,只是大家常拿出來講的都是那幾類而已,還有很多其他維生素和礦物質都可以提升免疫力,只是大家不會第一個想到它,國健署「疫起吃出保護力」宣導維生素 D 可以協助免疫系統的運作,礦物質的鋅、硒、銅、鐵,可以參與體內的代謝、調節免疫細胞


此外,孫榕也補充表示,講到免疫力一般民眾往往不會想到蛋白質,但其實蛋白質也有增強免疫的效果,蛋白質是組成身體免疫系統的重要原料,如果缺乏蛋白質的話,免疫系統就會變差,增加感冒或其他疾病的風險,蛋白質在每日餐盤的口訣中是「豆魚蛋肉一掌心」,是每餐都要吃到的重要營養。

孫榕強調,各種營養成分都有其功效和價值,只是可能維生素 C 比較多人講,所以大家比較知道、直覺想到而已,未精製的全穀雜糧類是好的澱粉,但是還是要適量,傳言只強調六大類當中的單一種類、這樣的說法易生誤導



結論

傳言提到「免疫力最喜歡的主食竟然是....」列舉 15 種食物,其中 13 種為全穀雜糧類。專家表示,全穀雜糧類富含對免疫力有幫助的各種維生素,但根據專家及國健署「疫起吃出保護力」的宣導,包括維生素 A、B、C、D、E,以及礦物質鋅、硒、銅、鐵,都能協助免疫系統運作,不是只有全穀雜糧類的維生素 B、E 有用而已,傳言只強調全穀雜糧類、是容易誤解的訊息。
資料來源:

國健署健康久久 - 「疫」起吃出保護力(手冊)

諮詢專家:

臺安醫院 營養師 - 孫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