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誤解】防輻射飲食清單?10多吃10少吃?別劃錯重點!毒物科專家詳解

網傳「核污水已排海 飲食一定要 10 多吃 10 少吃」的圖卡,提到包括番茄、洋蔥、綠花椰、奇異果等食物能抗輻射、應該多吃。專家表示,民眾與其忙著吃抗輻射飲食,還不如「源頭管理」,除了每年 2 毫西弗的背景輻射量以外,避免非必要的輻射曝露、並控制在 1 毫西弗以內才是重點,若是擔心相關水產品遭到污染、則能多吃本土水產品替代,既能吃的安心也能幫助本土產業。


防輻射飲食清單?

原始謠傳版本:

核污水已排海 飲食一定要10多吃10少吃


主要流傳這張圖片:


查證解釋:

MyGoPen 致電詢問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他表示自從福島核災之後,有關吃什麼抗輻射、防輻射的飲食建議就相當常見,不管是大學教授、營養師、中醫等等都各有專業,提出哪些食物含有抗氧化劑、希望可以防輻射,但顏宗海強調,當大家在計較吃什麼可以防輻射的時候,其實更應該思考的方向是從源頭開始就應該避免


(1)避免非必要的輻射曝露

顏宗海強調,輻射在生活中無所不在,舉凡大自然中、食物、醫療、國際航程等,每個人都會接觸到低劑量的輻射,臺灣天然的背景輻射量每年約 2 毫西弗,醫學上認為除了天然的背景輻射量以外,每人每年輻射暴露劑量不要超過 1 毫西弗,而照一張胸部 X 光的曝露量是 0.02 毫西弗,每天抽 1 包菸並且持續 1 年,等同於曝露在 10 毫西弗的輻射劑量。顏宗海提醒,基於游離輻射引起癌症並沒有所謂安全劑量而言,一般人應避免各種非必要的輻射曝露,但少量輻射曝露也毋需恐慌


(2)加強把關生活中的可能輻射曝露

顏宗海指出,日本政府提到所排放的核處理水有兩個重點,第一是已把其他的輻射物質都過濾掉、只剩下氚,第二則是氚的濃度控制在每公升不超過 1500 貝克,以日本政府所公開的這兩個條件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為什麼民眾還是會擔心?因為日本說要排 30 年,大家一定會擔心每一次都做到很好嗎?30 年之中有沒有可能萬一哪一天沒處理好就排出去?這個問題就必須要靠政府來把關,臺灣的原子能委員會說已經發展出海產中殘留氚的檢驗方法,所以只要包括原能會、食藥署等這些政府主管機關能夠做到監控、把關,而不是只會一直說沒問題、請民眾安心,卻沒有拿出具體的作法以昭公信,又或是像這段時間很多中國網友的發言,也都失去理性討論問題的正確態度,這二種情況都無助於解決民眾的對輻射的疑慮,對於輻射,民眾可以「擔心」、但不需要「恐慌」。

日前食藥署考量排放點、洋流、底棲類水產等因素,點名 13 種水產品將加強監測抽樣氚含量,這 13 類水產品包括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顏宗海表示,如果民眾真的很擔心,那就少吃這些水產、多吃本土魚,既能幫助本土漁民也能吃得安心。


(3)抗輻射飲食只是學理成立 效果未知

對於網路上流傳的各種版本的抗輻射飲食清單,顏宗海強調,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在學理上確實可以減少輻射對身體的損傷,這樣的概念是對的、是有學理依據的,但問題是它所含抗氧化物質濃度多少、含量多少,對抗輻射危害的實證效果我們也還不知道,與其討論多吃什麼抗輻射食物其實「實用性不高」,還不如確實做好降低不必要的輻射曝露比較切實實用


(4)氚的特性

面對這一波日本排放氚水的問題,顏宗海指出,氚是輻射物質,雖然穿透力很弱,約一張紙就能夠抵掉,氚在環境中的半衰期為 12 年,在人體是 7 到 14 天,但如果水中氚的濃度太高,污染到水產品,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確實有可能誘發癌症,這也是為何第二點提到,原能會和食藥署必須確實做好加強把關的工作。


結論

抗輻射的各種食物因為本身富含抗氧化物,抗氧化物在學理上確實可以減少輻射對身體的損傷,因而被專家們選為所謂的抗輻射飲食清單,但根據毒物科專家表示,抗氧化物能減少身體輻射損傷的概念確實是有學理依據的,但濃度、含量、效果其實尚未有具體實證,民眾與其追逐這些抗輻射飲食,還不如正本清原,避免非必要的輻射曝露才是重點。


參考資料:

食藥署 日本食品管理工作專區 - 最新食品輻射監測專區

諮詢專家: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醫師 - 顏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