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風》大稻埕第二公學校(日新公學校)紅樓

樂風》大稻埕第二公學校(日新公學校)紅樓
樂風》大稻埕第二公學校(日新公學校)紅樓

【愛傳媒樂風專欄】說到大稻埕第二公學校紅樓,得先了解大稻埕第一公學校。

其實從第二、第一這樣的名稱不難推測,大稻埕人口在日本時代快速成長的狀況。的確,大稻埕在1898年成立大稻埕公學校(今太平國小)後,先是在1910年設置了女子分校,隔年女子分校獨立成女子公學校。1917年,因就學人口快速增加,再設分校一所,稱為大稻埕第二公學校。而原大稻埕公學校則更名為大稻埕第一公學校。由於第二公學校校地仍尋覓中,所以先將女子公學校遷移至今蓬萊國小位置,然後把第二公學校學生安置在原女子公學校校地(今永樂國小)。

1920年,包括紅樓在內的校舍陸續完成,第二公學校遷入新校地,也就是現在的日新國小。由於當初紅樓啟用時,日新國小仍稱為大稻埕第二公學校,日新兩字為1922年才開始有此名稱,故本文稱此樓為「大稻埕第二公學校紅樓」。1941年,日新公學校曾發生大火,但紅樓因我沒查到相關資料,當時的受損狀況不詳。

從1920年至今,這間已超過百年的老校,原本有不少悠久的建物,但不敵歲月的摧殘,現在唯一仍部分保存的,就只剩下這棟紅樓。

紅樓原本為ㄇ字型,1968年,屋頂首先被拆,1980年拆除西側;1988年拆除北側,ㄇ字型成了一字型,雖然挺過了921大地震,但紅樓僅存的部份,究竟還能支持多久呢?

所幸這臺北市少見,有著漂亮拱圈走廊的教室建築,在被列為歷史建築前,已經由校友蔡衍榮在2010年出錢出力自行整修。為求原汁原味,正好為了配合基隆港自由貿易港區規畫,蔡先生位於基隆碼頭的「蔡合源冷凍廠」必須拆除,,他發現該場的建材,與紅樓同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他從拆下來的清水磚中挑選規格、年代、色調與紅樓相近的「TR清水磚」36200塊,用來恢復紅樓舊貌,並參考日本時代畢業紀念冊,力求恢復舊觀,其用心實在感人。

不過該廠建於1915年,我沒見過這建物,不知道有沒有古蹟的價值。

2012年,文化部將這棟長125公尺,兩層樓的紅樓列為歷史建築,文化部的網站是這樣評價紅樓的:

「日新國民小學紅樓為日治時期至今義務教育發展史的代表場域之ㄧ。紅樓建物前後設有圓拱長廊,為雙走廊之校舍形式,砌磚及細部作法反映當代工程精緻的一面。」。同年,紅樓並獲得北市都發局頒發「老屋新生大獎-特別獎」

大稻埕處處充滿歷史氛圍,下次不妨來此逛逛,體會一下日本時代校舍之美,順便品嘗一下附近寧夏夜市的美食。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經授權刊載,原文出處:樂風的民藝筆記部落格。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