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備巡禮】防空主力 天弓飛彈

文:記者傅啟禎

我國目前主力防空飛彈,為中科院自主研發的天弓飛彈,可依戰況需求,有效攔截敵軍高性能戰機與戰術飛彈,建構臺海上空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

我國自八二三戰役後,曾循美援方式獲得勝利女神力士防空飛彈。後至民國60年末期,敵情威脅漸增,但受限國際環境,要以軍購方式取得新型防空飛彈困難重重。我國決心開發新一代長程防空飛彈研發,於民國70年11月啟動天弓計畫,由當時中科院代院長黃孝宗博士任計畫總主持人,陳傳鎬將軍為計畫副總主持人,就此展開天弓一、二型飛彈武器系統研發任務。

弓一可應付密集飽和攻擊

中科院歷經10餘年研發工作,天弓一型飛彈武器系統於民國82年成軍。該系統採半主動尋標器,主要針對中距離密集機群所設計,用以攔截高性能戰機,其性能可執行多目標偵測、追蹤與接戰能力,作戰範圍達100公里,足以應付密集飽和攻擊。

弓二射程更遠 極具嚇阻力

天弓二型飛彈於民國87年成軍,其射程可達200公里,採用主動雷達歸向尋標器,可對多批目標接戰,有效反制敵軍對我飽和攻擊,主用以攔截高性能戰機,達成區域性防空目標。

中科院指出,民國85年臺海飛彈危機時,中共的東風15飛彈分別落在基隆與高雄外海,對我造成極大威脅,基此,反戰術彈道飛彈攔截的需求激增,促使中科院投入天弓三型飛彈研發,進行對應的反制。

弓三達極音速 有效反制戰術飛彈

在中科院研發團隊努力下,民國106年起,天弓三型飛彈系統陸續交軍部署。相較弓一與弓二飛彈武器系統採固定陣地,其最大的變化為改以機動化設計,使用中科院研製的戰術中心、通信中繼車、第2代相列雷達等,飛彈已達到「極音速飛彈(Hypersonic)」的目標,用於反制高性能戰機、巡弋飛彈、反輻射飛彈及戰術彈道飛彈等多種威脅目標,並可依戰情需求,由戰術中心控制發射弓一及弓二飛彈,運用尖端科技技術,捍衛臺海上空安全。

天弓一型飛彈武器系統可執行多目標偵測、追蹤與接戰能力,作戰範圍達100公里。(本報資料照片)

天弓二型飛彈射程達200公里,採主動雷達歸向尋標器,可對多批目標接戰。(本報資料照片)

弓三飛彈使用中科院自主研發的第2代相位陣列雷達,採機動化設計,滿足現代化防空作戰需求。(中科院提供)

天弓三型採垂直發射,速度達極音速,可攔截高性能戰機與戰術飛彈。(中科院提供)

天弓三型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