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2.0”將至 分析: 中國或強化近鄰外交應對美中關係的“急風驟雨”
台北 —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在即,中國將如何應對並調整外交策略備受國際矚目。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2.0」時代的對華政策或將更為激進,中國可能採取“戰略收縮”,加強與日本、印度等近鄰國家的關係,並藉助歐洲各國對特朗普政府的不確定感,推動中歐關係發展。然而,由於中歐長期缺乏互信,實際合作恐面臨挑戰。
雖然特朗普要到明年1月才正式上任,但中國社群平台微博上已能嗅到美中關係「山雨欲來」的氣息。
魯比奧將任國務卿?微博網友嘆:美國不想對話了?
路透社和《紐約時報》週二(11月12日)皆引述知情人士的話稱,特朗普可能提名強硬的對華鷹派、佛羅里達州聯邦參議員馬克·盧比奧(Marco Rubio)為國務卿。若屬實,魯比奧有望成為首位遭中國制裁的美國國務卿。
另外,特朗普過渡團隊已正式宣布,將任命共和黨對華鷹派眾議員麥克沃爾茲(Mike Waltz)出任白宮國家安全顧問。
這些有關下屆美國政府的人事任命安排已在中國微博上引發網民的熱議。例如,上海網民「rickylu2013」寫道: (魯比奧是中國) 「制裁對象,米國(美國)不想(和中國)對話?」。
來自山東的微博網民“邢時速nwb”也寫道:“特朗普真要找他幹(國務卿)的話,中美關係至此就可以中斷了。”
此外,美國國會重新推動取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夥伴關係」(permanent normal trade relations)的提案也在中國媒體上引發關注。
江蘇網民“類星體NSR”留言警告稱:“沒有中國的廉價商品,美國通膨要徹底失控。”
但河北網民“局關祠第一村”則語帶擔憂地稱:“取消就意味著全球化的結束。”
中國學者黃靖:特朗普恐聯俄製中
除了美中關係,川普對俄烏戰爭的關切,尤其他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的關係,也是全球動見關注的焦點。
對此,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美國與太平洋研究所所長黃靖11月初撰文警告,特朗普上任後可能聚焦“聯俄製中”,若成功促成俄烏停戰,美俄關係或將和緩,甚至達到策略夥伴關係。
黃靖將此變化稱為“尼克森現象2.0”,或再次扭轉國際格局,只不過當年美國前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踏出歷史性的一步,出訪中國並成功聯中製蘇,導致蘇聯解體,但半世紀後的今日,美國若成功聯俄製中,中國的安全環境將會大大惡化。
他分析,一旦美俄和好,日本也能擺脫同時與中俄為敵的困境,更無後顧之憂地加入美國抗衡中國的行動中,而印度也將更緊密擁抱俄羅斯,對中國反而轉趨強硬。
郭育仁:若美俄修好,中國將從“大國外交”退至“近鄰外交”
在台北的「國策研究院」副院長郭育仁也同意,特朗普上任後若積極改善美俄關係,中國將面臨戰略壓力。
郭育仁告訴美國之音,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就提過「聯俄製中」的構想,中國也早有警惕,才會在日、韓與台灣等周邊國家今年的選戰出現變局、且區域情勢傾向對中國有利的前提下,又尋求與印度達成緩和邊境緊張局勢的共識。
他說,然出乎中國意料的是,特朗普不僅贏回執政政權,他所屬的共和黨在國會參、眾兩院也都選出不錯的成績,如此全面執政的民意授權,加上他僅有一屆任期,特朗普未來四年的對華政策勢必是「又急又強」。
相較之下,中國經濟持續疲軟下,其操作國際戰略可用的「大灑幣」籌碼,已遠不如2017年與前特朗普政府交手時的情況,因此,郭育仁說,中國現在能做,只剩下“損害管控”,設法降低美國制裁可能帶來的傷害,而無力有效還擊。
郭育仁說:「如果特朗普真的改善對俄羅斯的關係,我覺得,中國外交走向會從大國外交,走向近鄰外交,刻意去強調跟日本、韓國的和解,包含對印度的和解,就是一種戰略收縮的狀態。
王義桅:特朗普再掀關稅戰“邊際效應遞減”
不過,在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特朗普為了重塑美國國內的製造業,不惜祭出高關稅,誘逼中國生產線外移、甚至回流美國,意圖讓中國產業空洞化。
但他說,特朗普2018年掀起的關稅戰沒能打敗中國,現又捲土重來,已是“邊際效應遞減”,亦即成效有限,尤其中國最近斥資六萬億人民幣(約8300億美元),幫地方政府化債,就是為了練好自己的“內功”,保護中國製造業,以應對特朗普上任後恐帶來的經濟衝擊。
王義桅分析,冷戰結束幾十年來,美俄兩國的矛盾日增,加上西方在俄烏開戰後、對俄羅斯祭出的制裁之甚,普京不會幼稚到只因特朗普遞出橄欖枝,就倒向西方,更不會以犧牲中國作為代價。
王義桅告訴美國之音:「中國的產業高度跟俄羅斯鉚合在一起,尤其受(俄羅斯)西方制裁,所以我們並不擔心什麼(美俄中戰略)倒三角這一說,總體上,美俄關係是很難(建立)根本性信任的。
因應「特朗普衝擊」,中方頻對週邊國家釋善意
不過,為了因應特朗普上任後,可能帶來的外交衝擊,中國似乎已出手準備。
《紐約時報》上週五(11月8日)報道,過去一個月來,中國“一直在拉攏對美國新任政府的可靠性具不確定感的美國盟友和夥伴們。”
該報道稱,中印除達成緩解邊境緊張局勢的協議外,10月底的印度「排燈節」期間,中國軍人還與印度士兵交換糖果,此外,中方也在北京高調接待英國、日本來訪的政要,並取消對澳洲龍蝦、葡萄酒的進口限制,都被視為釋放善意。
另根據日本共同社的報道,日本首相石破茂(Ishiba Shigeru)將於本週五(11月15日)在秘魯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間隙,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雙邊會談,以擴大推動日中共同利益的「策略互惠關係」。
中印邊境爭端緩解夏海娜:短期措施不代表兩國交好
儘管中國看似外交動作頻頻,但多位分析家對中國可能達成的外交成果,卻持保留看法。
位於印度新德里的「中國分析及策略中心」研究員夏海娜(Namrata Hasija)直言,儘管特朗普善於交易的商人性格,確讓美國盟友感到難以預測,但她認為,印度與中國的關係不會因此得到徹底的改善。
夏海娜分析,中國態度放軟意在讓印度松綁經濟限制,以拯救中國的經濟困境,印度則為了換取邊境和平,所以,雙方達成短期雙贏共識,但僅限於德姆喬克(Demchok)和德普桑(Depsang)等有限的地區。她強調,中國不曾放鬆對邊境的主張,因此,印度也不可能輕易卸下戒心。
夏海娜告訴美國之音:「印度和中國間毫無信任可言的,因此,對我而言,(現有的緩和)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兩國有難解的歷史恩怨,他們(中國)不僅聲稱,我們(印度)大塊領土為其所固有,更在印度境內進行各種影響力滲透和操作,在此前提下,我認為,印中關係難有實質性的改善。
胡逸山:中國拉攏美國盟友,德、法或為破口
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胡逸山則認為,特朗普專注於經濟事務,他在地緣政治方面,希望美國養精蓄銳,不隨意投入國際衝突和戰爭;這對中國而言,意味著美中經濟或難逃高度競爭,但兩強未來的意識形態對立,或可望較現任拜登(Joe Biden)政府任內,稍有放緩。
胡逸山認為,中國絕對會緊抓此空檔,積極開拓國際外交領域,並拉攏美國傳統上的盟友,但實際操作層面上面臨重重挑戰,成效恐參半。
他說,例如英國、澳洲、加拿大和紐西蘭等英語系國家,跟美國有共同的文化背景,還是情報分享的五眼聯盟,各國即便短期內與美國的互動鬆動,中國也很難見縫插針;相對之下,德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或更有可能拉攏。
胡逸山告訴美國之音:「德國、法國雖然也是美國的盟友,可是沒有很傳統的,比如說共同的文化的根等等,(中國若)從那方面下手,可能會比較得心應手,但是也不會很久,如果(未來)美國有一位總統像拜登那樣積極,它們還是會回到美國身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