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憂鬱症請勿輕忽!哪些人要注意?自我檢測怎麼做?醫師來解答

產後憂鬱症為什麼會出現你知道嗎?對許多家庭而言,懷孕生子是值得期待且充滿喜悅的人生大事。不過,產後身體上的不適、人生角色的改變,以及哺育嬰兒的壓力,都讓不少新手媽媽備感焦慮,嚴重者甚至會罹患「產後憂鬱症」,對產婦與新生兒都造成深遠的影響。究竟產後憂鬱症是什麼?誰是高風險族群?產後憂鬱症自我檢測怎麼做?Yahoo奇摩顧健康採訪桃園長庚醫院一般及老年精神科醫師陳姵蓉,帶大家一起認識產後憂鬱症。

陳姵蓉醫師簡介。(製圖/Yahoo奇摩顧健康)
陳姵蓉醫師簡介。(製圖/Yahoo奇摩顧健康)

產後憂鬱症是什麼?孕期憂鬱也算嗎?

婦女在懷胎十個月又經歷辛苦的生產過程後,很可能會迎來一段相對短暫的情緒波動,畢竟對於新手媽媽而言,這段時間正是生理、心理和社會角色,皆有巨大轉變的時刻,因此情緒有所起伏都是能被理解的。不過,陳姵蓉醫師提到,一般產後發生的情緒不穩定並不會持續太久,也不至於嚴重到令人擔憂。

但產後憂鬱症的情況不同,部分症狀嚴重的個案,需要醫療介入協助。你可能好奇,孕期間發生的憂鬱是否可以歸類為產後憂鬱症?陳姵蓉醫師解釋,孕期與產後一年內出現的憂鬱症,都被歸類為周產期間發生的憂鬱症,需要尋求專業的幫忙。

而新手爸爸在媽媽產後出現憂鬱或焦慮的情緒,雖然同樣需要被關注及照顧,但也不會歸類於產後憂鬱症,通常會視個別症狀的輕重來診斷,輕者可能為適應障礙,達重鬱症診斷標準則會視為重鬱症。一般來說,遇到這類情形,可以採取相應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等方式,協助新手爸爸重新定位並認知自己的角色。

產後憂鬱症如何診斷?產後憂鬱症獨特症狀還有哪些?

陳姵蓉醫師表示,所謂的產後憂鬱症,定義其實跟憂鬱症中的「重鬱症」相同;只不過發生時機多在婦女生產後的四周內(最長可至產後一年)。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公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憂鬱症中的重鬱症,診斷標準有以下九大項:

  1. 幾乎每天多數時間都呈現憂鬱情緒。

  2. 幾乎每天多數時間,對全部(或幾乎全部)活動喪失興趣或無法從中感到愉悅。

  3. 顯著的體重減少或增加(如在1個月內體重變化超過5%),或幾乎每天都有食慾減低或增加的現象。

  4. 幾乎每天都有失眠或嗜睡的現象。

  5. 幾乎每天都呈現精神運動性激動或遲滯。

  6. 幾乎每天都感到疲倦或沒有力氣。

  7. 幾乎每天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有過度或不合理的罪惡感。

  8. 幾乎每天都感到思考或專注能力的下降,或變得猶豫不決。

  9. 反覆出現自傷的念頭,或反覆出現沒有具體計畫的自傷意念,或已出現自傷企圖或已有特定的自傷計畫。

陳姵蓉醫師說明,產後憂鬱症的診斷標準與重鬱症相同,須符合上述九項至少五項特徵性症狀,且持續兩周以上;並須包含第一點或第二點其中一項,個案因為症狀感到顯著的痛苦,或因此在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明顯下降。此外,也要排除個案的憂鬱症狀非因服藥、濫用物質或身體疾病所造成,且持續的憂鬱症狀也無法以其他精神病症來解釋。當符合上述條件且恰好發生於產後,那麼醫師即認定個案屬於產後憂鬱症。

延伸閱讀》憂鬱症不是你的錯⋯憂鬱症症狀有哪些?發作時怎麼辦?醫師來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新手媽媽深陷憂鬱之餘,同時也伴隨著焦慮情緒。陳姵蓉醫師分析,焦慮情緒主要源自於「能否適任主要照顧者」的自我懷疑,比如可否很好地回應孩子的需求、是不是一個夠好的媽媽,因為求好心切給自己過大的壓力,連帶使得焦慮度大幅攀升。陳姵蓉醫師示警,臨床上曾看過新手媽媽因過度擔心自己難以勝任母親一角,而出現自傷念頭的個案,由於情況危急,醫師在問診中須掌握諸多評估細節,藉此決定醫療介入的程度,以確保母嬰的人身安全。

延伸閱讀》焦慮症並非想太多!焦慮症症狀有哪些?發作怎麼辦?醫師來解答

產後憂鬱症原因有哪些?誰是高風險族群?

目前並未有單一致病機轉可以完整解釋產後憂鬱症的發生。陳姵蓉醫師說,產後憂鬱症可能有許多成因,包含個體的基因易感性、荷爾蒙的變化,和蛻變為人母後所承受的社會心理壓力,很難單純歸因;不過醫界已經發現許多危險因子可能增加婦女發生產後憂鬱的可能性,例如在未懷孕期間即為重度憂鬱症患者,或過去的孕程期間患有產後憂鬱症,都屬於高風險族群。臨床上通常希望透過醫療的介入,協助高風險產婦實施相應的預防措施。

陳姵蓉醫師進一步解釋,憂鬱症不是只有患者的情緒出狀況,還會伴隨著對生理機能的影響,像是患者的睡眠和食慾受阻、充滿負面思考、行動變得遲緩,也因此憂鬱症發生在孕期或產後,對母體本身、胎兒及嬰兒照護,都是巨大的危害。陳姵蓉醫師強調,目前醫學界的共識為「積極治療產後憂鬱症的益處,應大於消極不作為所可能造成的害處」;換言之,原先患有憂鬱症的個案,在備孕期間,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可以完全停藥,否則精神科醫師一般會謹慎地與個案討論要如何選用對母嬰皆相對親善且可有效治療憂鬱症的藥物。

除了上述兩大高風險族群,陳姵蓉醫師提及,相關的關聯性研究(意指無法看出兩件事存在因果關係,但可發現兩件事一起發生的機率較高)也發現,家庭支持系統相對薄弱社經地位弱勢孕產期間經受重大生命壓力事件非預期懷孕孕期產婦或胎兒出現併發症(如妊娠高血壓、早產等),以及親密關係暴力的情況下,新手媽媽在產後期間會相對脆弱,罹患產後憂鬱症的機會也可能比較高。

產後憂鬱症自我檢測怎麼做?產後憂鬱症看什麼科?

鑑於產後憂鬱症纏身對新手媽媽的影響甚鉅,各界普遍都在倡議要讓民眾更加認識產後憂鬱症,那麼一般人要怎麼初步了解自己是否患有產後憂鬱症呢?對此,陳姵蓉醫師指出,目前市面上常見、廣泛流通的量表稱為「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這份量表屬於篩檢工具,功能在於擴大並提前發現可能為產後憂鬱症的患者,因為敏感度高,比較能抓到各個可能的潛在個案。

不過,陳姵蓉醫師也說道,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是一個篩檢工具而非診斷工具,其優勢是可以提供新手媽媽簡易的自我覺察機會,若評估後發現分數偏高,請務必前往身心科(精神科)評估,經過完整的醫師會談,才能確定是否為產後憂鬱症。

愛丁堡產後憂鬱症表共10題,總分共30分。如果您的得分在9分以下,身心狀況不錯,不用太過擔心;如果您的得分在10~12分,可能有情緒困擾,可以多跟身邊的人多聊聊,給心情一個出口,必要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如果您的得分為13分以上,代表可能有身心狀況,建議盡快就醫,交由專業醫師診治。

產後憂鬱症怎麼治療?產後憂鬱症有辦法提早預防嗎?

產後憂鬱症的治療方式多元,醫療上可透過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如電痙攣治療、心理治療)等方式,改善患者的憂鬱症狀。陳姵蓉醫師表示,產後憂鬱症的治療方式並非二選一,而是可以搭配使用,讓療效加成。

  • 藥物治療:目前臨床上開立的藥物,多是用以調節大腦中與情緒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在憂鬱急性期時,建議穩定用藥並密集追蹤療效。

  • 電痙攣治療(ECT):在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患者情況嚴重時,醫師會視情況建議電痙攣治療。該治療以安全和療效迅速見長,可相對快速地減輕患者的憂鬱症狀以及可能的自傷傷人意念。

  • 心理治療:透過心理治療,新手媽媽的焦慮和恐懼感可以得到緩解,並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適應新角色,找到情緒抒發的出口,早日走出產後憂鬱的陰霾,恢復穩定。

要是產後憂鬱症患者已經失去現實感,或有自傷傷人的疑慮,為了確保母嬰的安全,陳姵蓉醫師坦言,住院治療則是必須考慮的選項,因為在具保護性的安全環境中,對產後憂鬱症的治療介入能夠更即時而有效率。

而因產後憂鬱症的原因複雜且多元,陳姵蓉醫師認為,孕前個人的身心準備,孕期中親友和職場的多方支持,以及產後來自家庭與社會的實質奧援,都能給孕產婦更好的後盾。各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例如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均衡的飲食作息、好的紓壓技巧,都是照顧身心的良好基礎,應有助於減少產後憂鬱症的發生。

媽媽照顧寶寶時該注意什麼?家屬可以給予哪些協助?

許多女性當有了母親的身分,便會變得堅強無比,心繫家庭、心繫孩子,常把自己的想法及需求擺在最後順位,甚至忘了自己的存在。但陳姵蓉醫師溫柔提醒,媽媽們一定要記得愛自己,允許自己照顧自己,把自己的需求適時地擺在前面,並學會對自我需求有所覺察;尤其在面對不熟悉的育兒事務時,千萬不要急於一時上手,「沒有人一出生就會當媽媽」,允許自己慢慢來、慢慢學,讓一切漸入佳境。

陳姵蓉醫師另提到,「哺乳」也是新手媽媽主要的壓力源之一,周遭親友和社會環境鼓勵哺乳的聲音、媽媽本身求好心切的意念等,都會無形帶來壓力,讓無法哺乳的媽媽有滿滿的歉疚感。但陳姵蓉醫師呼籲,新手媽媽應視身心狀況量力而為,母親放鬆,孩子才能獲得更高品質的陪伴,「身為媽媽,懷胎十個月面對身心的巨變,依然能順利地誕產,整件事就已是巨大的成就。」倘若媽媽罹患產後憂鬱症,建議爸爸與其他家庭成員以不批判且溫暖支持的態度,共同陪伴產後憂鬱症的新手媽媽走出陰霾。

對每一位媽媽而言,家人間能夠互相分擔家務及照顧新生兒的任務,會是最堅強的後盾,可以降低她們罹患產後憂鬱症的可能。對於正在跟產後憂鬱症奮鬥的媽媽們來說,家人主動伸出援手,更能讓她們感受到溫暖、安心。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廖梓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