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能逆轉腎功能?專家:做對一件事更重要

益生菌一直是流行保健食品之一,有的標榜促進消化順暢、改善過敏體質;有的能幫助入睡、增進運動功效。但有腎臟科醫生發現,聲稱能「逆轉腎臟病」的益生菌,反而可能造成腎病患者延誤治療。究竟益生菌能不能顧腎?該怎麼吃才安心?

腎臟疾病困擾不少台灣人,根據腎臟醫學會資料,約有12%台灣人罹患腎臟病,推估洗腎人口接近9萬,是全球5大洗腎國家的第1名。

慢性腎臟病常因症狀不明顯而延遲就醫,當患者持續下肢水腫、泡泡尿、易疲倦時,也代表腎臟功能愈來愈差。慢性腎臟病走到末期,若不換腎,就只能靠洗腎維持腎臟機能,生活品質大受影響,也可能出現感染或其他副作用。腎臟病友因此冀望找到延緩洗腎時程、甚至恢復腎臟功能的方法。

當市面上出現訴求顧腎的保健食品時,許多病友趨之若鶩,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姜至剛就曾聽過其他醫師說,有些患者因聽信益生菌可逆轉腎臟病等誇大療效,延遲就醫。

究竟益生菌能否保養腎臟?該怎麼使用?

益生菌2作用顧腎,卻不適用所有腎衰竭病人

資深功能醫學營養師呂美寶說,益生菌與腎臟機能的關聯,就是所謂的「腸-腎軸」──當腸道黏膜受損、發炎、腸道菌相失調,會影響腎臟的功能健康。如果腸道產生的毒素過多,包括尿毒素、內毒素等,會使得腸道發炎,再加上腸道的黏膜受損造成通透性太高(意即腸漏現象),毒素就容易進入血液循環,進而損害腎絲球。

深耕保健食品和功能醫學的營養師陳怡錞也指出,益生菌在護腎的作用機轉上,有2大方向──減少尿毒素生成、降低發炎反應。

不過,是否能因此做出結論,說攝取益生菌就能完美護腎、逆轉腎功能?專家都搖頭。

姜至剛認為,「腸-腎軸」假說仍是非常初步的研究,目前醫學上已有許多腎臟保護的做法和藥物,不應將益生菌當作主要的治療方式,僅能輔助使用。姜至剛也提醒醫療專業人員一定要回歸正統治療,為病人提供合理醫療專業建議,避免延誤病情。

好食課執行長、營養師林世航則提醒,慢性腎臟病以腎絲球過濾率為判定指標,可分為五期(如下圖)。

腎絲球過濾率數值愈小,代表腎功能愈差。圖片來源 /林世航營養師提供
腎絲球過濾率數值愈小,代表腎功能愈差。圖片來源 /林世航營養師提供

在第一、二期階段尚屬可逆,只要控制好糖尿病、高血壓等共病問題,腎臟功能有可能恢復。如果這時候透過益生菌減少腎臟受損,或許可提高腎臟好轉的機會,但他也強調,並不是因為補充益生菌而使腎臟功能逆轉,而是一、二期腎臟病如果調養得宜,本來就可能好轉。

但腎臟病進入第三期之後,屬中度腎衰竭,此時腎臟已進入不可逆階段,治療與飲食方針是延緩進入末期必要洗腎的階段,這時候補充益生菌,就只能延緩疾病惡化,無法逆轉腎臟病,而且效果會愈來愈差。

腎臟病進入第五期時屬於末期病變,病人開始進入透析洗腎階段,如何延緩腎衰竭病人進入第五期就是照護重點,這時候補充益生菌對腎臟已經沒有任何保護作用,頂多是減輕尿毒累積產生的不適感,「這時期更重要的是頻繁洗腎,因為人體本來就會產生這些廢棄物,靠益生菌,還不如多洗幾次把它洗掉,」林世航指出。

飲食調理改善腸道健康更重要

呂美寶也認為,在腎臟病的照護上,與其只關注補充哪一種益生菌,不如改善整體腸道健康,才是根本的調理方式。尤其調整飲食更重要,對於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而言,了解自己需要攝取的蛋白質份量,盡可能減少攝取磷鉀鈉,了解烹煮技巧,並補充需要的膳食纖維,都有助修復腸道黏膜以及益生菌生長,才能真正保護腎臟。

她建議腎臟病患除了尿素氮、肌酸酐等一般腎功能檢查,也可加測高敏感性反應蛋白(hsCRP),以評估全身性發炎程度。若有需要,也可透過糞便檢測了解腸道黏膜的通透性、及腸道發炎狀況。

延伸閱讀:

消除脂肪肝飲食4招,脂肪肝症狀、原因、治療一次看

口臭原因不只結石、火氣大,10大成因、9招改善口臭

智慧手錶測「壓力指數」準嗎?有這種心律不整代表你很健康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