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乾澀刺痛、疲勞...和肝血不足有關》中醫師:靠耳穴、針灸能治「乾燥症」

常常覺得眼睛乾澀刺痛、疲勞?中醫師指出,可能跟「乾燥症」有關。(圖片來源/freepik)

常常覺得眼睛乾澀刺痛、疲勞?中醫師指出,可能跟「乾燥症」有關。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指出,乾燥症大部分是免疫失調所引起的疾病,中醫認為眼睛乾澀刺痛,和肝血不足有很大關係;根據《金匱真言論》中記載「開竅於目,藏精於肝」,指出眼睛所需要的能量就正是來自於肝,若是肝血不足,眼睛就容易疲勞以及視力減退。

「中醫把肝比喻為將軍之官,主要負責統率、謀慮、保衛身體,由此可知與西醫所指稱的『肝臟』略有不同,中醫所謂的『肝』包含了經脈循環系統,供應並支配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幫助細胞汰舊換新。」吳宛容解釋,肝這個臟腑為身體氣機循環的樞紐,可調節身體內分泌與新陳代謝,而眼睛與肝更是息息相關,改善眼睛不適除了要改變用眼習慣,更要留意肝的保健。

那該如何改善呢?

身體哪些原因會導致乾燥症?

吳宛容表示,導致眼睛缺水的原因很多,「一部分人是由於年齡增長淚腺功能下降,或是更年期婦女體內賀爾蒙變化,導致淚水分泌不足;許多人則因長時間注視電腦螢幕或手機,眨眼頻率降低,或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導致眼表面的淚液量減少誘發乾眼症,更多的是更年期以後因為體內賀爾蒙變化,瞼板腺脂油質溶點升高,導致油脂排出不順,淚液蒸發太快。」

她指出,中醫古書《靈樞·大惑論》就有記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從乾眼症的病症表現,可知為陰精虧虛,也就是耗損過度會產生的疾病,這時推動血液循環的動能變弱,也會使臟腑功無法發揮正常作用,「當臟腑功能無法將精氣循環至眼部時,就容易引起眼睛乾眼症,這時可能還有其餘症狀,包括容易疲乏、精神不振、說話氣短無力、呼吸短淺、易感冒等,中醫常使用覆盆子、榖精子、巴戟天、菟絲子、人參、黃耆、當歸的中藥調理。」

吳宛容解釋,身體有火氣的燥熱體質也有可能導致乾燥症,肝火旺則傷津液,並引起血瘀,血液循環不良就容易引起乾燥症,症狀包括口乾舌燥、嘴破、口臭、眼睛分泌物黏稠、皮膚乾癢易有紅疹,「這時中醫常使用黃連、柴胡、黃芩、龍膽草,石斛等滋陰降火的中藥來改善,較嚴重的乾眼症若未積極治療,當角膜已有傷口,將增加感染風險導致角膜潰瘍,甚至之後留下疤痕,若不幸造成深層感染,將留下永久的視力損害。」

耳穴、針灸能治療乾燥症 

該如何治療乾燥症呢?

吳宛容強調,「耳穴」是一種方便操作且能持續的治療,適時點按耳穴中的肝點、腎點、目點、眼點、交感點、內分泌點,對乾眼恢復也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針灸」也是改善乾眼症一個很好的方式,「由於人體的經脈散布全身,肝經、膽經、胃經、心經都在眼部交會,故一旦人體的經絡、五臟六腑循環不佳,自然就會使眼睛不適問題找上門,如果日常生活常熬夜、喝酒、常處於高壓環境下、情緒緊張,更易形成陰虛火旺體質,使眼睛疲勞、乾澀,護眼顧肝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

吳宛容提到,晚上11點到凌晨3點,是俗稱的「黃金睡眠時間」,中醫認為有助於護眼與養肝血。而中醫也講到「肝開竅於目」,是指深夜1-2點是肝調養生息之時,「很多人這時還在看電視、滑手機,讓肝無法好好休息,眼睛也就會退化得特別快。」

她建議,平時長時間使用電腦、專注於3C產品,應閱讀時每1小時休息閉眼5分鐘,「同時也要多眨眨眼,讓淚水發揮功能,滋潤眼睛;利用空檔做護眼操,以雙掌根或雙拇指背互相擦熱後,微用力按住雙眼、轉動眼球,向左10圈、向右10圈,擦熱重複,每日早晚各做10次。」

另外吳宛容建議用毛巾熱敷眼睛週圍,可減輕疲勞且增加淚液分泌,「也可用食指、中指關節面或指腹,沿著眼眶骨或眼睛週圍,輕輕按壓印堂、晴明、攢竹、陽白、絲竹空、瞳子髎等穴道,都是可以減輕眼睛疲勞的好方法。」

吳宛容也提供可緩解乾燥症的茶飲:

決明子清熱茶飲

材料:決明子3錢、麥門冬3錢、黑棗3顆、甘草2錢、黑芝麻少許。

作法:將黑棗剪開,連同決明子、麥門冬、甘草裝至紗布袋中,放入鍋中加水2000c.c.浸泡20分鐘。先用大火煮滾,改用文火續煮20分鐘,放涼後當開水飲用。

決明子養肝明目、麥門冬清肝熱、黑棗養肝血,黑芝麻補肝腎,對於用眼過度導致眼睛乾澀,會有不錯的效果。

再怎麼喝水還是口乾?可多吃「9種天然膠質食物」

而乾燥症引起的口乾,吳宛容表示即便喝再多水還是無法改善,中醫認為此現象代表身體失去了自然平衡。「口乾有一部分是因為火氣大所造成,體內的火熱一直蒸乾身體裡的水份,因此需要不斷補充水。只要把火氣壓抑下來,口乾的症狀就會改善許多。但火氣有分虛火或實火,有些人則是寒熱混雜的體質,所以不見得喝了退火的青草茶,口乾就會改善,還是必須由中醫師的辯證診療才能真正解決身體的渴。」

更年期女性是常見口乾再怎麼喝水都無法改善的族群,「這是因為適逢更年期,身體處於賀爾蒙變動劇烈的轉換時期,身體陰陽不調、心理焦慮失常,容易陰虛火旺,所以一邊滅火的同時,也要注意陰質的補充。」吳宛容建議可多吃一些富含膠質、會讓身體保濕的食物,如白木耳、蜂蜜、海參、蘋果、梅子、李子、葡萄、番茄、海帶等食物,這些食物富含天然膠質,能使身體留住水份。

中醫師建議可多吃一些富含膠質、會讓身體保濕的食物,如白木耳、蜂蜜、海參、蘋果、梅子、李子、葡萄、番茄、海帶等食物。(圖片來源/photoAC)

吳宛容說明另外一種容易口乾的族群,就是醒著時還好、但睡覺時容易口乾、早上起床口乾、甚至喉嚨乾痛,「這種類型的民眾大部分就是睡覺用嘴呼吸,空氣從口呼吸進出,自然口腔就非常乾燥。鼻子不通,鼻塞迫使身體使用嘴巴呼吸而不自覺,這類型的人如果不是處於感冒時期就是有過敏性鼻炎。」

她強調,鼻塞會使睡眠品質不佳,影響專注力,同時也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有鼻過敏問題的民眾必須勤清洗更換寢具,保持睡眠環境的整潔,杜絕過敏原,如果無法改善,可尋求專業中醫師幫忙。」

還有一種嚴重的口乾,會伴隨著眼睛乾燥症狀,即修格蘭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是一種慢性的自體免疫性疾病,俗稱乾燥症。「這是自體免疫細胞攻擊身體的腺體細胞,使得體液分泌不足而產生各種發炎反應。如果有嚴重口乾到嘴角破裂、無法吞嚥,就要特別留意,須及時就醫,乾燥症只要透過治療,調整免疫狀況、改善生活壓力,都會有不錯的改善。」

口臭、口乾如何改善?中醫師建議3生活飲食原則

吳宛容表示只要有口苦、口臭、口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著手改善:

1. 規律作息

經常熬夜的人沒有好的睡眠品質,肝臟容易代謝不良,如果再加上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身體的負擔就會更重。在中醫的角度肝臟也影響情志,睡不好的時候情緒會比較不穩定,這是肝氣不通所致。

2. 飲食清淡,不過食

吳宛容建議平時多吃蔬菜,應盡量避免辛辣、烤、炸或肥厚肉類等味重口味食物,吃的量也要斟酌不過量,以減輕胃部的負擔。現代飲食五花八門,在追求享受之時,偶爾淺嚐即止,平時注重養生平衡就無傷大雅。

3. 補充水分

身體超過70%都是由水組成,飲水也是保持身體代謝很重要的關鍵,如果水分攝取不足,就無法將體內的廢物排出。許多人認為自己胖、水腫因此不敢喝水,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身體之所以會腫,是因為積累太多廢物,要喝水才能將身體多餘的鹽分、離子、胺等代謝產物藉由尿液排出。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花火節現在進行式 澎湖這麼玩更好玩
民進黨地方黨部主委改選》2026前哨站 南二都新系對決非新系
4萬多輛電動汽車滯銷 特斯拉上海廠產量大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