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和米無關!馬籍清大副教授「提正名」:是很大的錯誤

記者羅欣怡/新竹報導

「寶林茶室」食安問題,造成2死5重症。(圖/翻攝自寶林茶室臉書)
「寶林茶室」食安問題,造成2死5重症。(圖/翻攝自寶林茶室臉書)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延燒,定調為「米酵菌酸」為元兇,但究竟是哪個食材或是調味料有問題,至今仍沒有答案。馬來西亞籍清大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暨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黃貞祥提出「正名」建議,在臉書上呼籲應將「米」酵菌酸更名為「椰」酵菌酸。

「Bongkrekic acid在中文被譯為『米酵菌酸』是很大的錯誤!」黃貞祥在臉書表示,Bongkrekic acid其原文名稱來自印尼用椰子渣製作的「天貝tempe bongkre」,因此主張應譯作「椰酵菌酸」才更為正確,直言翻成米酵菌酸應該是從對岸抄來的。

黃貞祥進一步解釋,Bongkrekic acid「甚少」在大米製品產生,而是在椰子或玉米製品中產生,和大米幾乎無關,譯作「米酵菌酸」不僅不對,而且還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恐慌。

清大副教授黃貞祥認為應正名為「椰酵菌酸」。(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清大副教授黃貞祥認為應正名為「椰酵菌酸」。(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黃貞祥進一步說明,產生Bongkrekic acid的細菌是唐菖蒲伯克氏菌的一個致病變種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其致病變種名cocovenenans來自拉丁文,其中「coco」通常指的是「椰子」,而「venenans」意味著「有毒的」或「產生毒素的」。

黃貞祥表示在馬來西亞,食物中毒十之八九和椰子製品有關,所以從小就被教導「椰製品要選吃衛生良好的,並且保存不易要迅速食用」,因此譯作『椰酵菌酸』才符合其原名出處、致病變種的意思,並且有公共衛生上的意義!在此呼籲『衛生福利部』和『農業部』審慎考慮統一和規範這個譯名。」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張學友6萬張票 30秒售罄!網哀嚎「到底誰買到」他見網咖1幕:怎搶得過
原訂4月參加春賽!鴿舍雷擊起火「燒死38隻賽鴿」 飼主嘆:損失200萬
寶林茶室延燒!桃衛生局稽查「異國餐廳」 新住民怨:有被污名化的感覺
桃園稽查「異國料理」餐廳!廚房驚見「貓排泄物」:宛如20年前台灣鄉下

看更多相關新聞
寶林案14人驗出米酵菌酸 薛瑞元:毒素飄洋過海或故意添加可能性低
寶林茶室5重症中1人裝葉克膜、2人恐要換肝 環境細菌培養最快下周出爐
陳建仁談寶林案:中央和地方都要強化採檢、檢驗技術
寶林中毒案釀2死風暴延燒!周末百貨美食街「生意慘淡」
粿條、粄條、河粉一樣嗎?一篇幫你釋疑 不用聞米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