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米、白飯誰健康?醫解答:選錯易得糖尿病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蕭捷健表示,平常所吃的米,可分為在來米、蓬萊米與糯米。(圖/取自蕭捷健臉書)
蕭捷健表示,平常所吃的米,可分為在來米、蓬萊米與糯米。(圖/取自蕭捷健臉書)

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傾向吃紫米飯來取代白飯,但醫師蕭捷健表示,紫米飯其實是精緻澱粉,其澱粉結構較容易被胃腸吸收,使其升糖指數較高、容易使血糖波動,不利血糖控制,也不利減重,並容易使人產生便秘困擾。

減重醫師蕭捷健在其臉書表示,澱粉中的抗性澱粉是人體的胃和小腸無法消化的一種澱粉,有點類似纖維的作用,當抗性澱粉進入大腸,會變成益生菌的營養來源,不僅有助排便,還能產生短鏈脂肪酸,減少發炎,有助於維持瘦素分泌和穩定食慾,因此若在減重過程中完全不吃澱粉,也就無法攝取到抗性澱粉,會導致腸道菌群營養不良,進而導致便秘等問題。

但他也表示,並非所有的飯都含有抗性澱粉,台灣常見的米包括白米(蓬萊米,梗米),及糯米2種,平常吃的白米是屬於蓬萊米。

研究發現,將米放涼了吃,抗性澱粉的含量從4%增加到了14%。然而,屬於糯米的紫米,因其澱粉結構,使其即使放涼後,抗性澱粉比例仍低,亦即無法降低其熱量,也無法幫助大腸中的益生菌。

因此,紫米飯容易使得血糖升高,不利血糖控制,也不利腸道培養好菌叢。蕭捷健表示,選擇超商的御飯糰會比吃紫米飯糰更有助於體重、血糖與腸胃道的健康。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30歲網紅結腸癌病逝 醫示警:8症狀快就醫「嚴重恐末期」
獨家/神物!研究曝「1類食物」能減脂 還能穩定血糖
獨家/腹肌不是靠運動 專業醫:「這事」才是關鍵
年輕人注意!「1狀態」增17倍肝癌發生率:沒喝酒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