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放心變老—那些繳不起國民年金的人們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Yahoo奇摩取得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獨家授權,同步刊登「那些繳不起國民年金的人們」專題共五篇文章。

在這個農曆年前,將有103萬人因逾期繳納首期保費,喪失擇優領取國保老年年金的權利。他們是失業者、家庭主婦、無家者……4成欠費原因是繳不起。

十年來,政府宣導著「有國保,真幸福」,但從善意出發的經濟安全網,接不住無力為自身未來打算的人,他們忙於張羅溫飽,對設計錯誤的制度無暇抗爭。

台灣年改該怎麼走,才能讓每個人放心變老?

《103萬人的年金大限──他們為何繳不起國民年金》

住在台南市東興里的阿德不識字,從國民年金開辦起就沒繳過任何保費。他起初收到單子還會拿給里長王泉尚「翻譯」,最後索性不拆。

他又拿出另一疊沒拆過的健保繳款單,裡頭醒目的欠費提示提醒他尚欠繳保險費87,087元。我們問他萬一病了怎麼辦?他抬頭茫然地問:「應該不會被鎖卡吧?」

阿德的太太是瘖啞人士,兩人的兒子出生不久,他就離開妻兒,在不同縣市浪蕩,因案留下前科,沒錢就到工地打零工。時隔30年回到台南老家,妻子罹患大腸癌末期,一見到他就將他趕出家門。他再次見到妻子,是在她的葬禮。

阿德有棟老舊房屋,與兒子都有工作能力,王泉尚幫他申請低收、中低收入戶身分都沒過。事實上,他兒子不務正業還反向他要錢,已做不動粗工的阿德,一路落向社會底層,現在以拾荒維生。

王泉尚帶他申請國民年金繳款分期,每期要繳的費用,比他撿回收1個月賺的2,000元還多。棘手的是,萬一分期也繳不出來,依目前規定,最多只能延長3個月,再欠繳就得一次繳完所有欠費,也就是阿德得一口氣繳完9萬多元。

「我不想繳(國民年金),也不想領(老人年金)。」阿德寧可用廉價方式讓自己脫離現實。一早的採訪,他身上飄出陣陣酒味。

過去10年來,衛福部從國保基金撥出共約21億元給勞保局編列預算,補助地方政府做宣導與聘請國民年金服務員,其中人事費高達9成。衛福部則在國保開辦以來,一共花費300多億元補助身心障礙、中低與低收入戶、所得未達標準民眾繳保費。

10年來耗費逾300億元與無數時間人力,從結果來看,除了由政府全額負擔保費的低收入戶、重度身心障礙者,其餘身分繳保費的人數約6成,而保費收繳率從7成滑落到4成多。…(點這看完整全文)

《我們在第一線催繳──國民年金服務員看到的台灣底層》

頭髮斑白、說話客氣的小蔡,是10年前第一批政府召募的國民年金服務員。起初,他的主要任務是審核國民年金所得未達一定標準門檻者的國保補助,後來越來越多人欠繳保費,他的工作,多了對欠繳保費者的家戶訪視。以小蔡負責的行政區為例,當地去年平均有1萬多人欠費,有4名國民年金服務員,平均每人要負責訪視2,800人。民眾看見國民年金服務員,直覺認為是政府派人上門催錢,讓服務員的角色尷尬。

「有時會被人通報我們是詐騙,或當事人失業在家不想讓鄰居知道,抱怨我們害他丟臉,」小蔡苦笑。
一個人的過去與家庭糾葛,無法憑冷硬的法條釐清。讓小蔡困惑的另種情況,是很難確實認定一個人的經濟好壞。

「像是這個人在夜市擺攤,聲稱自己很貧困,銀行戶頭也確實沒錢。但我們無法天天站在他攤位旁邊確認他賺多少。就算他有營利事業登記證,報稅資料也不具備參考性,」小蔡說。制度幫不了需要的人,卻可能被有心者濫用,而政府無計可施。問小蔡有被民眾騙過嗎?他皺眉說,這只能自由心證,有時感覺這人不老實,但無憑無據。他們畢竟還是得依法行政,過了審核門檻,仍得補助。

這是許多國民年金服務員共通的莫可奈何,一名服務員說,「我就有看過坐賓士來(公所)領米的,但他就是低收入戶啊!我們無法確定他是不是買了車然後掛在別人名下。這是社會救助會遇到的情況,國保(補助)審核也類似。」…(點這看完整全文)

《最弱勢者保不住?國民年金的下一步》

走進台灣各角落,很容易見到老年女性擔起家庭照顧責任的景象:她們挖蚵、做手工、撿資源回收、做家庭理髮、推車賣菜⋯⋯根據政府統計,台灣有過半的老年人口落在收入最低、最貧困的家戶,這些辛勞女性,往往是其中一分子。

她們撐著年邁身體與病痛也要賺取微薄收入,是因為生活沒有給她們選擇的餘地。衛福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顯示,台灣4成老人平均每月可用的生活費為6,000~11,999元,經濟來源主要仰賴政府救助或年金,有2成表示錢不夠用或相當困難。

相較男性,女性的生命軌跡,讓她們更容易陷入老年貧窮。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副教授王舒芸分析,根據2018年的主計總處人力資源調查統計,25~44歲的男女就業率,分別為9成5和8成;到了45~64歲,仍在職場的男性為7成5,女性則降到5成。男性離職原因往往是就學、求職、換工作,女性則多為照顧家庭。

她感嘆,台灣女性不僅平均薪資低於男性,工作年資短,無法像男性一般累積較優厚的退休保障;加上女性平均壽命較男性高,晚年歷經的貧窮日子,恐怕會更長。

台灣現行的國民年金保險,將年滿25歲、沒有勞保、軍公教等任何社會保險的國人自動納保,繳清保費,就能有老人年金等5種給付,可說是讓經濟最弱勢的一群人,在晚年有一層基本生活保障。

不過這層老年保障實在太少。

以國保為例,台灣約有310萬名65歲以上老人,其中近半的139萬人,正在領取月給付3,791元的國民年金。以國保現行只有4成2的繳費率,想提高給付,難上加難。

甚至有老人連最後一線保障都負擔不起。根據衛福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17萬名老人在65歲前沒繳國保,近半原因是「失業或家中經濟狀況不佳」。沒繳保費,代表半毛年金都沒得領。

國家發展委員會去年公布未來50年的人口推估,根據推估結果,台灣將於2年後,也就是2021年進入人口零成長,4.4名青壯年扶養一名老人;到2040年,青壯年人口跌破6成,每2位青壯年扶養一位老人。工作賺錢的人變少,基金水庫將逐漸乾涸。…(點這看完整全文)

《為什麼他們回不了家?街頭最底層的女性無家者》

阿娟,在二十多歲與前夫結婚,育有兩男兩女及養女一名。在三十幾歲時,丈夫與照顧公公的外籍看護發生親密關係,丈夫要求離婚,阿娟就此被逐出夫家。阿娟與原生家庭關係薄弱,家人也無力照顧她,她開始過著不穩定的生活,直到積蓄花光,只好睡在街頭,一待就是十幾年。

阿娟並非特例,失去家庭支持是女性街友的主要成因,其次則是疾病、藥酒癮。台中市撒瑪黎雅婦女協會執行長彭美珍(2013)根據協會內服務個案統計,女性街友成因:個人與家庭因素共佔65.45%、疾病佔10.91%、失業與家暴則分別為5.45%、1.82%。因為中高齡失業而流入街頭的男性較多,女性較少。由此可見,女性無家者並不完全是因為「所得較低」而無家的經濟型遊民,性別於她們而言扮演一個決定性因素。

在「家庭意識形態」的支配下,女性被期望進入家庭,若未走入婚姻則是「有問題的人」。然而當女性走入婚姻後,卻常被矮化成為男性的附屬品。當她們受不了家庭中的不和睦或是虐待而離開,失去經濟來源或是情感支柱,羞恥感讓她們不願意回到娘家,成為流落街頭的無家者。…(點這看完整全文)

《終結貧窮!加拿大續推「保障基本收入」制》

40年前的加拿大大膽實驗「Mincome」(一譯為「米糠計畫」)選中約有1萬人小鎮多芬(Dauphin)全面推行保障收入制,領到保障收入的家庭,根據統計,家庭支柱的工作時間,僅僅減少 1%,可能減少加班、或是花時間轉換更理想的工作;已婚婦女減少工時 3%,她們可能選擇在家照顧幼兒,延後返回職場、或減少工作量;青少年打工時間也縮短,但高中畢業的比例則明顯增加。美國地區的實驗結果也類似。

40 年後來看,減少加班、休育嬰假、學生(不打工)專心讀書,都是合理的選擇、正常的需要。傅婕另比對實驗期間的健保就醫資料,結果顯示,疲勞出意外、車禍、工傷、家暴導致的急診與就醫紀錄減少 8.5%,每 1,000 人住院次數減少 19.2 次,內科與精神科就診次數也減少。…(點這看完整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