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劑是什麼?防腐劑有什麼危害?營養師Ricky告訴你

食品添加劑被廣泛使用在食物中,也成為我們生活中重要的一環,不過現在食安問題頻傳,吃東西不再能只看有效期限,食品添加劑也成為健康飲食的重要課題,營養師Ricky's Time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帶你瞭解食品添加劑與防腐劑,認識添加劑的種類與功能,以及其危害與相關法規。

食品添加劑是什麼 防腐劑有什麼危害 認識添加劑使用規範(圖/Getty Images)
食品添加劑是什麼 防腐劑有什麼危害 認識添加劑使用規範(圖/Getty Images)

食品添加劑:防腐劑起源

在古代就有許多防腐方式,像是煙燻、風乾等,而現代的化學防腐劑出現,則是起源於一間煤焦油提煉化工廠,有人在其水溝發現一種可以殺死微生物的物質,進而形成工業用防腐劑,之後隨著化學產業的發展,陸續出現對人體危害較小的防腐劑,被放入食物中,形成現在我們所熟悉的添加劑。

添加劑種類

以防腐劑為例,添加劑種類分為自然與化學兩種,自然的防腐劑像是苯甲酸,含有苯甲酸的茴香、丁香、肉桂等都具備一定的防腐效果。另一種則是常見的化學防腐劑,在使用上又分為可食用和不可食用,在功能上我們將添加劑分為17種,像是防腐劑、殺菌劑、抗氧化劑、漂白劑、保色劑、甜味劑、著色劑、香料等,都是常聽到的添加劑。

食品添加劑功能

食品添加劑通常用來保存食物或增加風味,其中包含幫食物著色、調味、防腐、漂白、乳化、增加香味、安定品質、促進發酵、增加稠度、強化營養、防止氧化等目的。其中防腐劑就是為了延長期限、防止食物中毒,消泡劑用來穩定豆類的品質,讓口感更好,而牛奶中也會加入鈣質或鐵質來增加營養,最常見的色素與味精則可以改善食物的外觀、味道與香氣。

食品添加劑:苯甲酸

苯甲酸是一種常見的食品添加劑,可以用當作防腐劑、調味劑和酸度調節劑。在法規中,苯甲酸可以合法添加在肉類、糕點、飲料、醬菜等食品上,像是花生醬、乳酪、醬油、辣椒醬等,其實在許多天然的食物中也含有苯甲酸,像是藍莓、蔓越莓、可可等食物中都有。苯甲酸在進入人體後,大部分會在9到15個小時內被人體代謝掉,不過攝取過量仍會有食安問題。

肉桂中含有苯甲酸這種天然防腐劑。(圖/Getty Images)
肉桂中含有苯甲酸這種天然防腐劑。(圖/Getty Images)

食品添加劑:甜味劑

甜味劑能夠讓食物變得很甜,以此來取代糖,比如說阿斯巴甜。這些代糖可以分為營養性和非營養性,非營養性代糖沒有熱量,營養性代糖則有熱量,而不論哪種代糖,只要少量添加就能增加食物甜度,故常被使用在低卡或零卡的飲料或零食中。很多人總擔心代糖對人體的危害,導致不太敢食用,但其實只要使用能夠合乎法規,合理添加,其實對身體危害不大。

食品防腐劑對身體有什麼危害?

彰化縣衛生局表示,許多食物在製作過程中都含有防腐劑,過量或長期食用防腐劑,將造成肝腎負擔與病變,不過只要符合法令規定的,合理使用防腐劑並控制添加量,多數皆可被身體代謝排出體外,對身體傷害極為有限。在選購食品時應認清標示,查看有什麼添加劑,以免買到違法添加的食品,影響身體健康。

食品添加劑使用規範

衛生福利部說明,依據食安法規定,訂有「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食品業者使用的原材料和食品添加物,應符合食安法及其相關法令規定,並要保有可追溯來源的資料或紀錄。如果食品業者使用未登記的添加劑,就違反食安法第8條,如果添加劑成分不符規定,則違反食安法第18條;而若食品業者在食物中違規使用不可食用的添加劑,則違反食安法第15條

延伸閱讀
不沾鍋煮菜容易產生毒素?鋁鍋會引起失智?洗蔬果加鹽反而有更多農藥?譚敦慈來解答
如何延長食材的保鮮期?蘿潔塔的廚房實測7種保鮮容器效果總評比

責任編輯/梁譽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