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枚MIT氣象衛星升空 "獵風者"初步成果發表

財經中心/楊思敏、戴亞倫 台北報導

台灣第一枚全MIT的氣象衛星「獵風者」,去年十月成功發射,經過半年多的校正和觀測,已經有初步成果。國家太空中心表示,獵風者每天能提供7千到8千筆風速資料,與福衛七號合作,能提供氣象署更精準的觀測數據。同時,政府在評估設立國家發射場的地點,可能落腳台灣東南部。

去年10月,台灣第一枚自製氣象衛星發射升空,半小時就傳回訊號,通報地球一切ok。國科會舉辦成果發表,執行任務半年多以來,每天能蒐集3到4萬筆海面反射訊號,其中可產生7千到8千筆風速資料,作為氣象觀測和預報的參考數據。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這個孩子不僅非常的健康,很勇健很粗勇,也交出非常不錯的成績,其實一上去太空,就是一翻兩瞪眼,國內第一個衛星是從上游,(到下游)整個處理跟應用,完全是在我們國內台灣,進行的一個氣象衛星的計畫。」


第一枚MIT氣象衛星發射逾半年 「獵風者衛星」初步成果發表
第一枚MIT氣象衛星發射逾半年 「獵風者衛星」初步成果發表


氣象署署長程家平:「特別是在觀測海面的風速,那跟福七(福為七號),有非常非常好的互補,目前處理的是,大概是每秒20公尺以下的資料,已經經過相關的驗證。」

獵風者衛星能補足雷達在靠近地表區域,資料不夠精準的問題,提升強降雨預報準確度。其實,獵風者觀測範圍,涵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低緯度地區,國家太空中心強調,不只對台灣氣象觀測有幫助,還能作為外交工具,已經有其他國家說希望合作。台灣對太空產業發展充滿野心,不只要有MIT衛星,還準備設立國家發射場。


第一枚MIT氣象衛星發射逾半年 「獵風者衛星」初步成果發表
第一枚MIT氣象衛星發射逾半年 「獵風者衛星」初步成果發表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要設立場址的物理跟交通的條件,大概都規矩都弄出來了,希望是今年可以把,最後的國家發射場的地址,可以把它定下來,一定是在東南角這個地方。」

台灣目前發射衛星都要委託其他國家,國內只有屏東牡丹鄉,有一個火箭發射場,給專家申請使用。未來有了國家發射場,加速推動太空產業發展,也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見證台灣科技實力。


原文出處:第一枚MIT氣象衛星發射逾半年 「獵風者衛星」初步成果發表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
快新聞/首枚台製氣象衛星「獵風者」成功升空! 蔡英文發聲了
展現MIT太空產業實力! 首枚自製氣象衛星順利升空
進軍全球太空產業敲門磚 台灣「獵風者」成功通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