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雜記】在城市慢步 – 中環

蘭芳園位於結志街2號的檔口。(資料照: WiNG, CC BY 3.0, Wikimedia Commons)
蘭芳園位於結志街2號的檔口。(資料照: WiNG, CC BY 3.0, Wikimedia Commons)


在不少影視作品的刻板印象中,香港人生活節奏急速。如果用宣傳片段來展示香港,通常先會遠眺維多利亞,特寫上泛著天星小輪,然後轉入中環畢打街與德輔道中交界,以縮時攝影數以千計的人們和車縱橫交錯,突顯香港的快速步調。曾有台灣朋友問我香港人走路到底有多快,我以在香港趕上班的步速與他比拼,比他快近一倍。儘管工作日步伐急速,閒時我們也會放慢步調,嘗試在快轉的都市中放緩自己的身體節奏,感受城市之美。

假日時,我常由新界「過海」到港島區走走,算不上特別喜歡那裡,純粹想脫離熟悉的地方。中環是香港的金融區,商業大樓林立,不論平日或假日,街道上總是人頭湧湧。香港四大天生之一的郭富城曾說自己非常執著,每天起床一定要飲咖啡,我與他差不多,我起床一定要吃早餐。有時,我休假也會特意大清早出門,為的就是到中環蘭芳園「嘆 ( 享受 )」個靚早餐。蘭芳園是中環一間歷史悠久的茶餐廳,位於半山扶手電梯附近,時常出現在旅遊景點推介。它門口有個獨立於店面的陳舊水吧廚房,是以前做大排檔時留下來的。那青綠色的油漆裝潢、不

鏽鋼的結構,加上白底紅字的老招牌,單看外表就令人聯想到老香港的韻味,現在是標誌性的打卡景點。單論食物質素,蘭芳園算不上一流,但去那邊坐坐,嘆杯奶茶,感受人來人往的熱鬧,這種情懷在充滿連鎖店的香港更顯難得。

沿著扶手電梯向上,可到荷里活道 – 香港開埠後第一條完成興建的街道。早年港島尚未填海時仍接近海邊,經過百多年來不斷填海,荷李活道現已遠離海傍甚遠。那裡有各式精緻小巧的畫廊和古玩店,人們漫步欣賞由古代到近代的藝術作品。一路向西行,就會到達另一個景點 –PMQ元創方。這裡最初是一所為公眾提供高小及中學程度的西式教育官立學校,1889年中央書院遷移至此,後來被改建為荷里活已婚警察宿舍,在2010年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2014年活化成為文創地標。那裡有多間本地品牌精品店,亦是本地藝術家聚集地,是體驗香港匠人文化的好地方。

回到荷里活道往東行,又可到另一具文藝氣息的歷史古跡–大館。大館曾是香港結合執法、司法及懲教的重地,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署的前身,毗連前域多利監獄和前中央裁判司署,整個建築群均屬香港法定古蹟。大館的營房大樓採用西方古典建築的拱形設計,來訪者可進入觀看近百年前狹小的監獄牢房。另外,館內還設有不同藝術家的展品和現場演出,古建築和有趣的互動式展品營造出濃厚歷史氛圍,每逢週末都吸引大批觀眾前來觀賞。

走到餓了,回到皇后大道東旁的小巷 – 昭隆街,尋找商業區中的平民小食。昭隆街有間餐廳叫昭隆美食,名號看起來沒什麼創意,美食卻是貨真價實。他們的菜式是茶餐廳常見的「碟頭飯」,例如椒鹽豬扒飯、黑椒汁牛扒飯、豆腐火腩飯,還有現在比較罕見的雪菜火鴨絲炆米。

那餐廳近來裝潢成具現代感的格局,但骨子裡仍散發出80年代中式快餐店的味道。「正宗」的港式茶記調味、麥芽花外賣杯裝飲料,以及對抗環保意識、卻又充滿懷舊風味的發泡膠碟。那光鮮亮麗的門面與內裡使用的餐具,彷彿整個香港的縮影,不斷在推陳出新與本土保育之間拉扯掙扎。襯舊事物尚存,在城市的角落觀察感受,那片石屎森林(編按:高樓大廈)或許比想像中可愛。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如果 101 的大電視可以直播足球比賽…
陳光誠:從霍文常案看中國社會黑暗與民心所向
新冷戰形勢下 中國成為間諜輸出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