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葉宗林】駕駛電車撞向小明的政府

Judge gavel and scale in court. Library with lot of books in background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生

西方哲學中的倫理學領域,有著一項稱作「電車難題」的思想實驗。其大致的假設意境是:當你看到一輛剎車失靈的電車,即將撞上前方軌道上的五個人,若你沒任何作為,則軌道上的五人皆會被撞死。不過同時間,你手邊有著一顆可以改變軌道方向的按鈕,只要按下這顆按鈕,電車就會立即轉向另條鐵軌,但這條鐵軌上卻也站著一個人,會因電車的轉向而無辜地被撞死。

接著問題就來了。若在你完全不認識這情節中的六個人之前提下,你是否應該犧牲這一個人的生命,去拯救另外的五個人?

就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的觀點而言,多數人的利益當然要被視作優先考量,因此改變軌道讓一個人犧牲,絕對是合理的選擇。但若簡單從康德的義務倫理學(Kantian Ethics)之角度而言,若不可殺人屬於一項道德義務,那即使要眼睜睜看那五個人被電車撞上,也不能動手犧牲那受轉向影響的一人。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這皆是一項道德難題,否則也不會到現今仍被各個學科領域所討論。

而更值得思考的是,若將此實驗的情境套用在現今的台灣,竟然也令人感受到強烈的既視感。

就如同效益主義的見解,在該情境實驗中應該犧牲一人,也不能眼睜睜讓五個人赴死之思維,目前政府在是否接回滯留對岸的陸配子女之議題上,就以符合社會的最大利益為理由,例如:避免造成防疫破口,以及減少醫護負擔等,禁止具有特殊身分以及傳染疑慮的「小明」們返台。

但這想法雖看似是理性下的抉擇,並且符合群體利益,然事實真是如此嗎?筆者認為,政府這樣的說法,不僅有著許多的不合理之處,也與近期所推出的措施有著諸多的出入。

其中,最為弔詭的是,現在小明們就像已被視作確診案例似的,不僅大眾對其避之唯恐不及,也莫名被貼上傳染源之負面標籤。然事實卻是,就目前媒體已有的資訊揭露,尚未有任何一個小明,被證實是新冠病毒的病患,因此所有對他們的疑慮,都只是停留在想像的層面上。換言之,這些對小明們的疑慮,都只是被建構出來的,甚至是公然的歧視。因此,政府不應在沒有根據的前提下,以群體利益為藉口,去犧牲小明們返台的權利。

何況,我國衛福部長陳時中近期便表示,將派專機接回受困於鑽石公主號上的台胞;但值得注意的是,該郵輪不僅被稱為謔稱為「小武漢」,目前更已有5位台人已確診罹患新冠肺炎。因此,若依政府以群眾利益的考量點出發,不是更應該禁止這項包機措施?畢竟,若跟僅具有傳染「疑慮」的小明們相比,這艘郵輪上的台人豈不是更有機會造成防疫破口?而且所造成的風險也更為明確?

另外,陳時中日前也表示,目前針對武漢滯留台人的包機,在醫療與檢疫人員方面都已準備好,隨時都能出發,但主要的關鍵是卡在兩岸雙方的協商。而這就不僅更意味著,傳染風險不是政府的唯一考量;也令人思考著,是否小明的問題就只是出於政治考量?又政府是否真心出自防疫考量,才會禁止小明們返台?

不然,為何在面對身處「重災區」的武漢台人時,並未如處理小明們的那般謹慎?所以,顯然政府在此議題中,所面對的群體利益以及個人權益間之取捨,或許就只是被刻意塑造出來的罷了。

是以,政府所塑造出的這場名為「小明返台」的電車難題情境中,原本應該是不會有人因此受影響,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何在面對其他更為棘手的包機問題上,沒以群體利益作為主要考量。因此,若更坦白的說,小明們不過就是「仇中」輿論壓力下的犧牲品罷了,而政府對此不僅視若無睹,更在這場電車實驗的情境中,扮演著直駛小明那台電車上的駕駛。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愛的迫降》《白頭山》沒告訴你:冰毒竟是北韓人喜愛的「佳節禮物」
對付外媒,比對付瘟疫還用力!疫情升溫,中國言論審查還有哪些招?
韓國新冠肺炎案例一夜暴增—團體文化竟成防疫缺口?
事到如今,還有「中國夢」嗎?西進前先想清楚這四點
你可以選擇仇恨,我願看見孩子

相關新聞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