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陳清河】眾人皆是智慧內容的信仰者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ncept.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為世新大學副校長

前言

上個月個人在Yahoo論壇所發表的「網路新聞平台的商業模式」一文中曾提及,人類生活資訊的流通,藉由寬頻串流、即時互動、網路社群、雲端共享,以及軟體模組的優勢,使得各類網路資訊流量與行動消費服務的參與熱度不斷加速提升。

上週末,出席經濟部工業局舉辦的智慧內容產業發展策略會議中,聆聽產官學研的專家深度探討智慧內容的相關議題後,更充分理解智慧裝置、物聯網、跨媒體與眾人的生活層面息息相關。尤其是各類服務搭配社群集結之多來源、多層次、多互動、多連結與多分享的產業鏈日漸密切,已印證了眾人都是智慧內容信仰者的緣由。

智慧內容為何如此吸引人

面對新媒體時代,內容產業結合電信、行動、社群與網路,讓產業新舊主體變換與產業格局重組逐步成形,也使得原本屬於傳統平面的書籍、報紙與雜誌、電子媒體的廣播與電視、套裝媒體的唱片與影音光碟,以及劇場媒體的電影,都相繼成為在電信固網、行動寬頻與社群網中流通的內容。加上諸多日常的應用服務,包括物聯網、互動娛樂、體感內容產業、5G+XR、8k+VR、數位分身(Digital Twin)等服務,促使智慧內容不但是在質與量的提升,更積極結合科技元素讓多元服務不斷的拓展。

基於關注新媒體的發展,最近拜讀幾篇新媒體的文章,例如「轉戰Facebook,YouTube地位不保」、「這一代孩子的日常,可能都是在Netflix、YouTube、愛奇藝等串流平台中度過的」、「Facebook將推出新聞標籤新功能」、「抖音知識創作者」、「地圖全面開放路況回報」等。所見內容都聚焦於新的媒體平台或是社群服務的個案討論,強烈感受到智慧內容已經快速佔領人類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

過往被稱為數位內容的智慧內容,其素材與應用服務可含括文創內容、遊戲、動畫、線上學習、影音、出版等五項核心產業,以及行動應用、網路服務、內容軟體等三項關聯產業。上述八類智慧內容與服務,再結合新興科技應用,其可塑性更朝多元化的服務提升,諸如實境體感裝置與技術(AR、VR、MR、XR)與AI人工智慧,逐漸促成融合數位內容產業的商業化應用。

數位分身早就涉入各類產業的應用

探討數位分身(或稱數位雙胞、數位孿生)服務的具體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電腦程式機電裝置控制的機器人,以及虛擬網紅或主播的角色等最具代表性。其次,則是藉由科技工具或程式軟體的協助,讓人類能力拓展、突破生理限制,將媒體呈現再透過AR或VR技術延伸到高速3D列印建模、動作捕捉、動畫或遊戲的虛擬情境;以及藉由AI驅動與機器學習應用到航太、港口監測的相關領域;亦可提供動作感測器的健康照護、精準醫療運用與數位心臟分身創新應用,發揮各類分享與應用的生活機制。

按此概念,數位分身其實就在充分運用儀器檢測、分析並處理現場所發生各種變化的資訊蒐集,再導入數據分析與整合給予決策參考或模擬,甚至替代人類的舉動,以及使用新興科技結合後設資料分析等路徑,為實體裝置系統建構數位資訊,並將兩者給予密切連結的概念。

各國在數位分身的發展與作法

根據中經院研究團隊的彙整,國際上數位分身的案例甚多。諸如日本在YouTube設立專屬頻道的VTuber虛擬網紅,結合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與AR/VR達成人機互動;法國巴黎光之博物館所開發沉浸式藝術影音體驗;泰國漫威互動遊戲體驗的主題樂園;韓國內容振興院(KOCCA)與科學部發展的娛樂體驗式主題樂園;比利時所推出結合內容概念、影像演算繪製與音效製作結合的光雕體驗;荷蘭鹿特丹港的港內航運連網與物流鏈港口聯網等。

上述各國的數位分身應用案例,充分反映數位分身的科技或工具,必然有助於人類在娛樂體驗、降低風險與提高效率、改善生產與獲取價值等多項功能。不難發現,各國推出多項方案的目標皆有共同的理念,大多聚焦在運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與人機互動的情境,精心規劃讓內容與互動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以及連網與物流結合的特質;更進一層的作法,都在追求建構如何將勞動密集到智慧密集,以及人力密集到技術密集的數位分身模式。

結語

由上述分析可見,智慧內容普及化的目標,乃在追求如何更深度融入生活的層面,但基於商業模式推廣的考量,所需整合的技術與思考面向,更須朝向融合型智慧產業的發展。總結而言,還需考量如何導入跨領域分工與連結,將資訊流與技術流、商業流、服務流、物業流乃至金流的機制密切連結才有可為。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柯市長看藏人自焚,彷彿納粹醫生
主權勇於實踐 正義「毋湯算計」
翻轉偏鄉幼教──李岳青園長:「要孩子別輸在起跑點上,但,起跑點是什麼?」
終結「徐國勇們」的囂張,就差你的選票
文物擺出去,升旗台蓋起來,韓國瑜想當主席啦!?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