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學問 做學生」司徒達賢談學習歷程

2018年7月,管理學大師司徒達賢在執教42年的政治大學榮退。政大企家班33,34,35屆聯手取得司徒老師的獨家專訪,分享老師的學習歷程,以及對互動式個案式教學的獨到見解,並轉播7月15日老師在榮退典禮的演說。期將老師畢生在學術上的投入及貢獻予以紀錄,亦謹此向司徒老師致上最高的敬意!

從16歲開始參訪工廠、18歲考上第一志願政大企管系、28歲完成美國的博士學位回政大教書……42個年頭過去,司徒達賢老師教過3,000多名學生(企業家如尹衍樑等),指導約80多位博士(教授如吳思華、湯明哲等)。今屆齡退休,許多媒體取得了老師的專訪,紀錄了眾人對老師景仰的各種觀點,但當企家班學生想要專訪老師時,他則自己選了題目,而且早早預告這個在別的地方都沒講過的……

採訪當天,在大家還未坐定,老師從夾克口袋拿出2張 折得工整的且滿滿文字的A4紙,請人印給訪談的相關人,標題旁寫著~ 「司徒達賢談學習歷程20180705」。老師有備而來,紙上的字全是他自己打的,且告訴我們,如果要檔案也可以給我們。(註:老師自製的學習歷程表

堅持分享學習歷程是有原因的

老師一開始破題就說,大家看一個老師或學者,總在談他在怎麼教書、怎麼做學問等等,郤很少有人去關心一個老師,他過去在做學生的時候是怎麼在做學生?上了什麼課?學了什麼東西?沒有人關心這件事。所以老師就幫我們提了這個問題,自己選訂了題目。

管理學本身不是一個很嚴謹、很有的結構的學問,它是很多知識的中游,匯集了上游的社會科學,然後再到下游,也就是到企業去解決實際的問題,讓企業在這一層層的架構上發展出新的知識和觀念啟發。(請參見老師多年前所寫的「為管理學定位」)

第二件事情,老師馬上話鋒一轉談到他前兩年的新書《談個案教學 聽說讀想的修鍊》。老師有感在個案教學的過程當中,一位老師需要能夠主持討論、跟學生互動、幫學生摘要,或是聽到學生的意見之後,能夠提出具有啟發性的見解,使同學之間能夠互相產生激盪的一些問題。這些能力不是技巧問題,其實是”知識”。老師要對該領域的知識有相當的深度跟內化,才能去主持討論,所以,知識是很重要的。

個案教學的技巧好學,可是真正實質的是對該領域的知識要很熟悉。老師要將知識內化、理解要夠廣博,尤其是在企業管理的領域所牽涉到的議題是很廣的,舉例一個人事問題,談了之後其實會牽扯到生產流程,然後又牽涉到會計和行銷,結果組織設計也有問題。換句話說很少有一個問題是獨立存在的,企管是全面且廣博的。

廣博的知識,不是每天看報紙或雜誌就夠了,應該在學校的教育裡面就有這樣的訓練。在學校學的基礎的架構,其實不是一個領域的知識而已,它代表了一種思想的方式,例如經濟學有經濟學想問題的思考的模式跟切入的角度,會計、統計、政治、社會、法律等等都是。不同的問題我們需要有不同的知識跟思想的基礎,能夠整合在一起就更好了。

於此,我們終於理解老師的苦心,這不僅是一篇紀錄老師從大學到博士班上了哪些課的採訪,而是讓我們看到一位大師的養成,其背後是蹲了多年的馬步練就了多少基本功夫,才能站在台上42年和各路英雄精彩過招,於退隱之際,想將畢生所學的功夫祕技傳給更多的人。

馬步要蹲好 基本工夫看這裡

司徒老師花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將他所修過的科目一個個講給大家聽,包括了基礎課程、功能課程和核心專業等五十多門不同領域的課程對他的影響(可參見老師詳列學習科目的原稿),包括了學習電腦的Fortran語言,老師說自己還蠻會寫code的,當年常常一寫到天亮!

老師從高一就決定要讀企業管理,16歲要參加救國團活動時,不是選擇一般高中生最愛的戰鬥營和健行等聯誼自強活動,而是在父親的建議下,選擇了機會難得的到高雄參觀台糖、中油等工廠。而後進入大學,又因系主任與產業關係很好,繼續有很多參觀機會。在那個大家對所謂的企業還不太清楚的年代,企業就等於工廠。22歲時,老師應已是全台灣參訪過最多工廠的年輕人了!

創造的基礎在於知識的累積

老師總計在28歲前從大學到博士班修了200多個學分,參觀過30多家企業工廠。回國教書,持續和學生互動式的個案教學,撰寫或翻譯個案;接受政府或機構委託的政策或企業研究專案,如高鐵BOT、日本國庫券等等;擔任政府機構委派的董事和元大獨董,也曾是經濟部科技顧問室最資深的顧問的委員(逾二十年)。並曾有五個專欄,出過十幾本書,並發明了「策略矩陣」和「管理矩陣」。

無論是創作或創造,必須要有深厚的知識和經歷的基礎。創作的第一件事是知識要完整,第二個是要碰到的問題夠多,老師以他的經驗歷程指出了做老師做學問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

教了那麼多學生,尤其是企家班已經到了37屆,天天討論個案,才會有機會創造出比較不同的東西。看了很多工廠,做了很多功課,認識了各種不同的產業,了解他們在做什麼,那麼在教學、討論個案時才有很好的基礎,尤其和高階經理人的互動,常常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

互動式個案教學不是在談技巧,技巧看書和練習即可,但更重要的是知識和經歷的累積。

在向老師請益的兩個多小時中,我們得到了許多啟發,為便於閱讀並儘量保留司徒老師幽默對答的風格,分別整理成以下三篇文章:

1.策略矩陣和管理矩陣的由來
2.互動式個案教學的由來
3.網路時代如何做學生、做老師

於訪談末了,忍不住好奇請問老師,在這麼豐富的學習經歷下,是否有什麼遺憾或覺得不足的地方?老師不假思索地回答:沒有!可能是個性使然,老師用樂天知命來形容自己,覺得已經得到的太多,不用去做或去想讓自己遺憾的事,一路走來非常快樂。

也因此請問老師退休後有什麼計劃時,老師說:只有四個字,就是『維持現狀』!簡潔有力的回答,呼應了樂天知命的態度,繼續當兼任老師,他引述孟子的君子有三樂,除到這年紀父母不在,但仰不愧於天 ,俯不怍於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三樂皆足矣!

一生專心做學生、做學問、做老師,專精到極緻卻又樂觀豁達,這就是我們景仰的司徒大師!

更多推薦內容:
司徒達賢榮退典禮:70年的感恩歲月
【專題】當代策略大師 42年榮退專訪


【關於司徒達賢】
司徒達賢(1948年生),台北市人,畢業於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美國伊利諾大學企業管理碩士,之後獲得美國西北大學企業管理博士的司徒達賢,回國後從事大學教職。

因為提出專研策略與組織的策略分析專業理論,他前後獲獎無數。不僅如此,他是臺灣專研企業策略的第一位博士學者,後來更仍為台灣個案教學法的先驅,善以實務案例配合理論,訓練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並打造「政大企家班」專門培養企業家,對台灣的經濟及社會影響深遠。(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