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國際流浪動物日專題之7】 很重要,但辦不到?──公立收容所需要你我的支持

主講:吳宗憲(動物當代思潮召集人、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整理:動物當代思潮

前言:現今全球動物收容所不斷爆滿,流浪動物問題儼然成為世界性問題,因此ISAR(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Animal Rights; 國際動物權組織)自1992年起,將每年八月第三個星期六訂為「國際流浪動物日」(International Homeless Animals Day)。

目前有超過50個國家參與這個節日,包含各國政府、動保組織、獸醫師及動物收容所,共同協力救援數百萬動物的生命。

「減少無家可歸的動物、減少痛苦、減少殺戮」。在這個有意義的日子,本系列將對比台灣與數個國家的流浪動物現況以及政策施行結果,期作為解決台灣流浪動物問題的借鏡反思。

想要從公共政策的面向,來談公立收容所的問題,必須先破除盲點。亦即,不能只聚焦在收容所本身,而是應當把流浪動物的議題,整個攤開來看。

由此我們將會發現,收容所的角色,其實只是解決流浪動物問題的其中一環而已。綜觀整個流浪動物問題,在公共政策學者吳宗憲的研究裡,至少有幾點需要同時被關心。

流浪動物問題,是環環相扣的巨大圖像

如下圖左,在流浪動物收容的前端,如果寵物業管理不當、或寵物登記不彰、或民眾不配合絕育,任何一點都會促使流浪動物在街頭增加。

除了前端部分需杜絕之外,在收容所的後端,也有許多工作要做。例如依照政府的捕捉政策,流浪動物進入公立收容所,後面還有幾個流浪動物的出路,現在關於認養、TNR,國人已有普遍清楚的概念,而過去有「安樂死」,現在則是「零撲殺」。

整個流程,這麼大的圖像,必須每一項都執行到位,否則流浪動物問題是不會解決的。但必須注意的是,做好這些工作需要經費、人力,此外民眾的教育宣導部分也需要達成。

流浪動物問題系統示意圖。(資料來源:吳宗憲製)
流浪動物問題系統示意圖。(資料來源:吳宗憲製)

吳宗憲表示,雖然從理性來看,整個流浪動物問題的各個面向都必須獲得解決,可是從政治層面來看,我們不大可能讓每件事在同時間都能獲得關注。他說:「我們會發現『社會的運作』,是在某一時刻某一階段,大家共同聚焦在某件事上。」

例如近幾年某個時期,安樂死議題在民眾心中顯得特別重要,可是到了下一個階段,大家關心的問題可能就是「阿河」、就是「收容所獸醫師之死」。

吳宗憲說:「這跟『政治力』有關,而政治力,又跟大眾意識與事件中的利害關係人有關。如果大眾不認為這件事很重要,其實政策的推動,就很難做起來。」

很重要,但辦不到?──「共識型道德政策」的困境

七八年前,吳宗憲曾進行調查,針對台南市做了1600多份的問卷,發現關於前述流浪動物的諸多政策方案,有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問卷中,有一類「共識型道德政策」。例如問到「以領養取代購買的政策需不需要做?」民眾多勾選最高的五分,但若問「你個人想領養犬隻,會去公立收容所領養嗎?」此時民眾勾選的答案,顯示意願就很低。

同樣的,詢問「收容所環境需不需改善?」民眾分數也很高,但問到「改善收容所需提撥政府社會預算你願不願意?」勾選的分數就很低。

這個結果所呈現的懸殊差距,正是「共識型道德政策」所面臨的最大困境。

他說:「大家的嘴巴都說要,但實際上做起來若必須花錢大家就冷漠了。甚至一聽見收容所會蓋在我家旁邊,還會引起『鄰避效應』,反彈的聲浪更大。」這便是目前流浪動物政策很難推行的一大原因。

流浪動物政策各項措施之政策特質分析表。(資料來源:吳宗憲製)
流浪動物政策各項措施之政策特質分析表。(資料來源:吳宗憲製)

要來的經費,不等人──改善收容所迫在眉睫的期限

不過,雖然目前台灣有這樣的困境,但多年前因緣際會,讓農委會有機會從中央獲得兩筆預算的通過。一是針對硬體方面的「103-107年公共建設-改善政府動物管制收容設施計畫」;二是針對人力的「104-107年社會發展-加強動物保護行政效能計畫」。

吳宗憲說,前者類似現在的前瞻計畫,出發點為刺激台灣GDP成長、降低民間失業率,國發會希望政府能投資公共建設,因此鼓勵中央各部會提案,這時農委會才得以有機會能藉此提出這項動物收容所的改善計畫。

為何要特別提及這個計畫?吳宗憲說:「大家可以想見,這筆錢是動保中央主管機關(農委會)費盡工夫去『要來的』,待民國107年過後,倘若動物收容所的改善無法準時執行完畢,這筆經費將會被中央收回。」所以錢不是等在那邊讓收容所慢慢用,改善收容所的期限迫在眉睫。

各地方政府何以急著要改善收容所,從農委會當年為爭取這筆預算所做的調查(如下表)即可發現,種種問題包括收容空間不足、環境不良、噪音等,讓有些縣市的收容所不僅需要原地改建,甚至必須重新覓地新建,其複雜度更高上許多。

「五年期的補助計畫,讓公立收容所的擴建機會稍縱即逝,若失去了中央補助,地方政府要自籌那麼多錢來蓋收容所,是很沉重的壓力。」 因此更有必要讓民眾普遍了解,何以收容所的改善工程不但極為重要,更是刻不容緩。

各縣市公立動物收容處所現有問題及建議改善方案(資料來源:農委會)
各縣市公立動物收容處所現有問題及建議改善方案(資料來源:農委會)

解決動保公務員的「同情疲勞」──善用人力經費補助

前述提及的第二筆關於人力的補助預算,「104-107年社會發展-加強動物保護行政效能計畫」,後來也進來了,這是因應收容所硬體改善而生的計畫,也是國發會為增加國人就業機會,期透過約聘僱的方式,讓人力進到政府部門的計畫。

「只不過同樣的,待民國107年之後,這筆預算若沒用完,可能也就沒有了。」吳宗憲說。不過這筆加強行政效能的人力經費,不像前述硬體預算令人憂心,應該會如期運用完畢,因為目前各縣市政府遇到不同的收容所改建困境與阻礙的問題更大,有可能無法如期完成。

與硬體改善相較之下,有關人力部分的問題,又是一門不同面向的難題。畢竟收容所的管理,比大家想像的還要複雜許多。

他說:「公部門有些業務很適合對外合作,例如認養、教育宣導、救援,跟NGO合作效果還不錯;但根據研究經驗,收容所還有諸多業務,除了工作同仁需要訓練,更需要的是支持。」

公立收容所獸醫的「同情疲勞」非常嚴重。過去這個狀況,多半是發生在醫院裡的護理人員,後來發現社工員也有同樣的問題。所謂的同情疲勞,亦即「受助的對象狀況實在太差,導致工作人員介入無力,反過來影響自己」。

吳宗憲表示,現在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公立收容所獸醫身上,而且問題很嚴重,過去從來沒有人關心他們也是這樣的一批人,也需要被關心與解決。

「怎麼解決千頭萬緒。心理諮詢課程、社會支持等等,如若群眾能為他們打點氣,也都是很重要的辦法之一。這件事長此以往,後面將嚴重影響個人人際關係、影響工作品質,甚至發生業務疏失、離職潮等。」

很多動保員、獸醫師,做不到兩年就離職了,流動率很高。「我關心這個議題十年,感受相當深刻,除了數得出來的少數幾位堅韌不拔,能夠在裡面硬撐下去的人真的不多。我們都希望未來這種狀況不要再持續發生下去了。」

因此,除了部分業務對外合作,體制建置也非常重要。如何善用中央政府的補助經費,讓包括行銷、法律、行政、動物訓練等,各種專業人力進來分擔工作、使動保人力的來源更加多元非常重要,畢竟收容所需要的專業不只獸醫,未來倘若能有這樣的機制,應該也能慢慢舒緩動保公務員同情疲勞的問題。

公立收容所獸醫的同情疲勞問題
公立收容所獸醫的同情疲勞問題

陷入膠著的動保諸多議題,該如何解套?

流浪動物問題,碰上政治力介入的時候,跟其他公共議題一樣,經常會打結。例如收容所的重建,在地方上就曾經出現很大的衝突。

台灣過去「政治處理」方式比較傳統,會先找出事件中的關鍵人物,再了解此人涉及程度的高低,最後是了解他的能力(包括財力、人力)有多強。倘若此人涉入深、能力強,就會被「做掉」,只要對我方支持的力量大於反對力量,這樣政治運作就成功了。

但這樣的操作正是台灣一個很大的問題,最後都會流於檯面下的爾虞我詐。吳宗憲說:「歐洲過去就發現,每次談到公共議題就是爾虞我詐,我想做掉你,也會有人在我背後想做掉我,多年下來最後只會兩敗俱傷。」

「後來歐洲乾脆兩邊都認輸,把問題透明化,坐下來好好談。雙方把各自理由都交到檯面上來,看能否得到共識,這就叫審議民主。」台灣較常聽到的「世界咖啡館」、「公民會議」、「公民陪審團」等,有多種「審議民主」模式,都是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

「可是癥結是,我們台灣人『吵煩了沒』?台灣人政治操作的這套工具『用煩了沒』?」吳宗憲說,唯有當政府與民眾都厭煩了,才有可能拋棄爾虞我詐的操弄,手牽手往下一個階段走。

「這個階段時機到了沒我不知道,希望十年後輪到年輕朋友當政時,能讓台灣這方面的進步更快一點。」

延伸閱讀:

【國際流浪動物日專題之1】流浪動物何去何從?─零撲殺後的漫漫長路
【國際流浪動物日專題之2】失控的寵物繁殖─港台共同的最大隱憂
【國際流浪動物日專題之3】有效寵物管理,德國怎麼做?
【國際流浪動物日專題之4】借鏡保加利亞動保法,兼談台灣流浪動物問題的政策解方
【國際流浪動物日專題之5】「家離收容所這麼近」:為何瑞士蓋收容所,居民沒有反對聲音?
【國際流浪動物日專題之6】獸醫版的「全能改造王」?談台中動物之家的空間改善

「動物當代思潮」,跨域討論各項動物保護議題,並與國外經驗相互檢證反省,期使台灣「動物保護學」能持續成熟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