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雅德的訪客和再全球化的契機

上周,利雅德迎來一位來自北京的訪客──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這趟訪問讓人想起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疫情後訪問沙烏地阿拉伯的那次,凸顯海灣國家在大陸全球經貿布局的重要地位。

沙國石油是大陸最大的石油供應來源,而利雅德以能源轉型為目標的「2030願景」和在紅海岸新建的尼奧母(Neom)新未來城,也有著華為的積極參與。同時,沙國也向中共購買飛彈和無人機,2017~2020年間,沙國向中共武器採購的金額成長高達4倍。在這一長串合作清單中,新浮上檯面的項目是金融合作,包括石油人民幣和沙國主權基金向大陸投資。

爭取外來投資是當前大陸方面重要的經濟任務,雖然去年大陸仍是全球吸收外資的第2大國,但自去年第3季開始外資赴陸急遽下滑,已導致投資規模較前年減少200億美金。在傳統投資來源地的投資意願沒有顯著回升前,海灣國家的投資成為大陸方面逆轉外資下滑趨勢的關鍵因素。

目前海灣6國的主權財富基金規模達4兆美元,其中只有2%在亞洲投資,自然成為大陸招商引資的新天堂。近年阿聯的3家主權財富基金已在大陸成立辦事處,沙國公共投資基金(PIF)總裁則剛剛訪問大陸,似乎暗示未來的投資方向。

從更廣的範圍看,這彷彿是疫情後全球經貿按地緣政治線分流的強化。這條地緣政治線就是西太平洋,太平洋兩岸的中國大陸和美國都背向對方延伸。從2017到2023年,中美貿易放緩,但大陸對馬來西亞、泰國、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的出口都成長兩倍,和俄羅斯貿易更成長近3倍。同一時間,美國從德國、加拿大的進口成長超過5成,從荷蘭進口成長則高達兩倍。

此外,工業發展程度也是經貿重組的分界線。中國大陸和太平洋以東的發展中國家、美國和太平洋西側的工業先進國家之間,貿易都有顯著成長。過去6年,大陸對墨西哥出口倍增,美國從台灣和新加坡的進口也倍增。換句話說,這不只是海權國與陸權國的競爭,也是全球南方和全球北方的競爭。

按地緣政治線重組供應鏈,被看作是逆全球化的重要象徵。根據一篇《經濟學人》專文〈The Great Regression〉,邁向逆全球化的原因有經濟制裁案例日益頻繁、各國競相採取產業政策,和國際經濟制度隳壞。這些因素本身都寄託於全球化的存在,比如過去十年貿易報復案例是1990年代的4倍之多,若無龐大的貿易量絕不可能。用切斷SWIFT會員作為經濟制裁,同樣因為被制裁者本來有著龐大的國際資金流動。

因此,要創造全球南方的經貿集團,領導國必然要滿足成員的貿易市場和資金流動需要。比如要用人民幣成為全球南方的國際貨幣,大陸本身的金融體系就必須達到與美國匹敵的開放程度。進一步說,新興的經貿集團領導國可能需要具有更高的開放性,才能降低原屬於西方集團的成員轉換軌道的成本,而這樣看似割裂全球市場的舉動可能潛藏再全球化的契機。

其實,沙烏地阿拉伯從不屬於反美陣營。沙國和美國的軍事合作緊密,目前有將近3千名美軍駐紮沙國。因此,沙烏地阿拉伯要提升和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為的是在兩強間爭取更大的自主空間。未來,雙方會否升級為經濟結盟,還要看兩個因素,一是大陸能否創造更寬鬆有利的經商環境,一是美國願否提供更多的安全誘因。這兩者各有不確定,但若同時出現,相互推高,或許會帶來意外的外部效應。(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