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因怕痛就不做大腸鏡檢查!醫師:尤其這2種人罹癌風險更高

過去15年來,大腸癌始終位居癌症發生率的榜首;國健署也示警,平均每31分14秒就有1名國人被診斷為大腸癌。癌症時鐘不斷被撥快下,究竟如何「腸」保健康?Yahoo顧健康採訪嘉義長庚醫院黃文詩副院長,為讀者朋友詳細說明。

黃文詩醫師簡介。(製圖/Yahoo奇摩)
黃文詩醫師簡介。(製圖/Yahoo奇摩)

大腸癌不等於絕症 越早治療越有機會恢復健康

一名40歲婦人,連續3個月有血便,體重還莫名減輕,診斷後才發現,原來已經罹患大腸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肝臟⋯⋯

得知自己確診癌症,患者的第一反應大多都很沮喪,覺得像被宣判死刑。對此,黃文詩副院長表示,罹癌確實是一個震驚且不幸的消息,但癌症早已不等於絕症,不同的癌症類別與期別,會有不同的診治目標跟手法,以大腸癌初期患者為例,早期存活率可達90%以上,因此「如何降低傷害並維持術後的生活品質」,是診治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考量。

在以前,只要腫瘤長的位置接近肛門,就算腫瘤在7公分以內,肛門幾乎都無法保留。隨著診治的案例變多,黃文詩副院長觀察到,若能在手術前先輔助性放射和化學治療,復發率不僅大幅從30%減低到3%,還可保留更多直腸組織,避免肛門的功能受到影響。近年來,大腸癌治療也出現革命性改變,大手術不再需要大傷口,比如台灣現已發展「單切口腹腔鏡手術」,其優點是將手術切口集中在一處,術後傷口小、復原較快,病人通常在手術當天或隔天就能離開病床走動。這些進步都顯示,大腸癌的治療越來越精準,即便罹癌,依舊有機會將癌症期別降階,慢慢恢復健康。

長痛不如短痛!定期檢查有所必要

既然大腸癌發生率那麼高,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防範呢?黃文詩副院長提醒,國人飲食習慣普遍高卡路里、低纖維,尤其是攝取過多紅肉又缺乏運動習慣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正常人高。如果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或者家族有大腸癌病史,也應該特別警惕,最好以家人病發的年齡當基準點,提早幾年開始固定健康檢查,畢竟大多數的大腸癌皆由偶發性的息肉轉變而成,定時篩檢有助於在息肉癌化前趁早解決後患。

大腸癌是國人最常發生的癌症,本身有慢性病病史或家族有大腸癌病史的人,更要留意。(示意圖/Getty Images)
大腸癌是國人最常發生的癌症,本身有慢性病病史或家族有大腸癌病史的人,更要留意。(示意圖/Getty Images)

不過黃文詩副院長也發現,許多人明明知道自己是大腸癌高風險族群,卻從來沒有做過腸鏡,因為「感覺很可怕」。實際上,現在技術進步,大腸鏡檢查大概10~15分鐘便能結束,也有很多方式可以緩解檢查時的不適感,高風險族群務必最少每五年追蹤一次,與癌症保持距離,否則要是確定罹癌,後續檢查及治療更多、更複雜。

至於其他民眾,50歲開始,黃文詩副院長也建議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研究證明,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並能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此外,糞便潛血檢查還有「政府補助每兩年一次免費檢查」、「事前不用禁食」、「檢查沒有侵入性且在家就能完成」等優點,一般來說接受度高,若是發現有異常,再進一步照大腸鏡即可。

延伸閱讀》大腸癌退散!「糞便潛血檢查」公費篩檢5大QA一次掌握

少吃有助於餓死癌細胞?挑選合適食物才是王道

診間中偶爾會有患者以為「少吃有助於餓死癌細胞」,黃文詩副院長強調,這絕對是錯誤的迷思。治療癌症本就不易,因此更需要體力,最怕病人胃口不佳、體重狂掉,因為掉的可能都是肌肉,對身體恢復相當不利。通常醫師會建議,可以補充好消化的優質蛋白質,或者也可和主治醫師討論適合自己、吃得下去的營養品,幫助術後恢復。

黃文詩副院長並提到,預防大腸癌要維持良好作息、均衡飲食,這些都是老生常談,多數人也都知道,但知易行難,不少人還是會為了方便而忽略。呼籲大家,還是要在忙碌的生活裡撥出時間照顧自己,盡量吃原形食物、避開加工食品,也盡可能安排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為自己的健康持續打底。

看更多》大腸癌症狀有什麼?「台灣癌症發生率榜首」常放屁要注意!大腸癌篩檢哪些人可以免費做?

撰稿記者:蘇稚婷

核稿編輯:廖梓鈞

十大癌症免費篩檢懶人包
遠離肺癌!3分鐘認識「LDCT」公費篩檢 抓出無聲殺手
大腸癌退散!「糞便潛血檢查」公費篩檢5大QA一次掌握
乳癌走開!「乳房X光攝影檢查」公費篩檢必看懶人包
口腔癌不要來!3分鐘搞懂「口腔黏膜檢查」公費篩檢
子宮頸癌OUT!「子宮頸抹片檢查」公費篩檢一定要知道的6個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