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以色列掀起血腥戰火:黎巴嫩陷入恐怖戰爭深淵
引言
在中東局勢的緊張氛圍下,以色列與黎巴嫩的衝突進一步升級,特別是在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推動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下。這些行動引發了國際間的強烈譴責,尤其是近日針對其對黎巴嫩真主黨造成重大傷害的呼叫器集體爆炸案及隔日對講機多起爆炸與更多呼叫器爆炸的「精準打擊」,被廣泛認為是一場來自以色列的新恐怖主義戰爭。
背景與當前局勢
黎巴嫩與以色列的歷史關係長期以來充滿敵對情緒,而最新的衝突則涉及真主黨與以色列軍隊之間的直接對抗。2024年9月,以色列對黎巴嫩的打擊,特別是針對真主黨的行動,受到全球廣泛關注。根據報導,這次攻擊的核心是以色列進行的數次空襲,導致大量黎巴嫩平民傷亡。這些空襲旨在削弱真主黨的軍事能力,但實際上卻顯示了對國際法的蔑視,並進一步惡化了地區的局勢。
以色列對黎巴嫩的打擊,導致大量黎巴嫩平民傷亡。圖/擷自Al Jazeera
根據《Axios》的報導,這些行動未經美國政府事先知會,引發了拜登政府內部的爭議。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以及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在事發後表態對中東局勢表示擔憂。然而,納坦雅胡的強硬立場顯示了以色列不會因外界壓力而改變策略。
另,根據聯合報的報導,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Yoav Gallant)在2024年9月18日表示,以色列正處於「戰爭新時代的開始」。加蘭特指出,以色列正將重心、資源和精力轉向北部戰線,這意味著軍事行動的重點正在從加薩地區轉移到黎巴嫩邊境。他強調,以色列在北部的戰爭目標是讓北部城鎮的居民能安全返回家園。
國際法與人道危機
以色列的攻擊策略引發了有關國際法的廣泛討論。根據聯合國憲章第51條,國家有權自衛,但以色列對黎巴嫩的攻擊是否符合「自衛」的標準,成為爭議的核心。人權組織指出,以色列的空襲不僅針對真主黨,還波及到黎巴嫩的民用基礎設施,造成了數百名無辜平民的死亡與數千人的流離失所。這些數據顯示,這次衝突並非單純的軍事行動,而是對一個國家人民的恐怖主義威脅。
聯合國安理會曾多次譴責這種行為,並呼籲各方冷靜處理衝突。然而,納坦雅胡領導的以色列政府對此並不買單,反而更加堅定其打擊真主黨的立場,試圖透過軍事優勢來壓制對方的反擊。
中時新聞網報導,黎巴嫩真主黨成員使用的呼叫器在9月17日發生集體爆炸, 造成至少12人死亡、近3000人受傷。隔日,黎巴嫩又發生由日本公司製造的對講機爆炸事件,造成至少20死、450傷。這些事件被廣泛認為是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所致,引發了國際社會對以色列行為的質疑和譴責。
地區動盪的擴散效應
此次以色列對黎巴嫩的攻擊,不僅僅是針對真主黨,更牽動了整個中東地區的穩定。黎巴嫩本身正處於嚴重的經濟與政治危機中,通膨率高達150%以上,貨幣貶值幅度極大,人民生活困苦。而這樣的背景下,真主黨作為黎巴嫩國內重要的政治與軍事勢力,自然不會袖手旁觀。
圖/擷自Al Jazeera
根據《AP News》報導,這次衝突很可能進一步推動黎巴嫩境內的各派武裝勢力走向激化,特別是當黎巴嫩政府無法有效控制局勢時,國內的反抗情緒容易被外部勢力利用,這將使黎巴嫩陷入更深的動盪。若該衝突擴大到敘利亞、伊朗等國,勢必對中東地區產生深遠的影響。
美以關係的微妙變化
自拜登政府上台以來,美國與以色列的關係一直處於微妙的狀態。儘管美國長期以來是以色列的主要軍事支持者,但納坦雅胡強硬的外交政策與拜登政府相對溫和的中東策略產生了明顯的分歧。特別是在本次衝突中,以色列未經美方同意即採取軍事行動,導致美國內部不少政治人物對以色列的態度發生改變。
圖/以色列國防部網站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萬斯(JD Vance)則公開支持以色列,認為其在中東地區的軍事行動完全正當,並稱真主黨是「恐怖組織」,應該被徹底殲滅。然而,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華茲(Deb Haaland)則主張中東問題應透過和平外交途徑解決,呼籲各方停止暴力。
這些立場分歧反映了美國內部對中東政策的兩極看法,而拜登政府在這樣的壓力下,或許難以保持對以色列的無條件支持。根據《Axios》的分析,拜登政府內部已經開始重新評估對以色列的軍售政策,考慮在未來對其進行更嚴格的限制,避免中東局勢進一步惡化。
聯合報指出,以色列國防軍(IDF)在9月18日表示已對黎巴嫩南部多個真主黨「基礎設施地點」進行打擊。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軍事行動似乎未經美國政府事先知會,這可能進一步加劇美以之間的緊張關係。
中國大陸的角色
儘管這次衝突主要圍繞在以色列與黎巴嫩之間,但中國大陸在其中的角色也不容忽視。隨著中國大陸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的增加,北京當局正積極介入該地區的和平進程。根據《BAC Consulting》的一項研究,中國大陸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在黎巴嫩進行多項基礎建設投資。這些項目雖然表面上看似經濟合作,但實際上卻顯示了中國大陸在中東的長期戰略意圖。
北京希望通過經濟合作加深與中東國家的關係,同時利用其在聯合國安理會中的地位,對以色列的軍事行動進行批評。這使得中國大陸成為了黎巴嫩重要的外交支持者之一。
道德與戰略的交鋒
以色列與黎巴嫩的這場「恐怖主義戰爭」,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反映了現代國際關係中的道德困境。一方面,以色列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必須保護自己的國家安全,打擊真主黨這樣的武裝組織;但另一方面,以色列的行動卻同時造成了大量平民傷亡,這樣的行為不僅違反了國際法,也挑戰了國際社會的道德底線。
許多批評者認為,納坦雅胡的強硬政策實際上是在轉移國內經濟問題的焦點,以鞏固其政治地位。以色列目前正面臨經濟衰退,通膨率居高不下,失業率持續上升。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發動戰爭往往被認為是一種轉移國內矛盾的手段。
結語
以色列在黎巴嫩的軍事行動,無論是從戰略還是道德角度來看,都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與批評。這場新的「恐怖主義戰爭」不僅加劇了黎巴嫩的危機,還對中東地區的穩定構成了巨大威脅。隨著局勢的升級,國際社會必須採取更強硬的措施來遏制這場衝突,並推動雙方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否則這場戰爭將可能演變成一場更加嚴重的地區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