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想轉職?哈佛職涯教練提醒:沒想清楚這3點,有再多人脈也找不到好工作

作者・鍾子偉/商周網站專欄作者

最近,在春節後,有幾個朋友正準備要換工作或是轉換產業。於是,就像我們想要對於新產業、公司或工作職位做研究的情況一樣,他們會開始詢問不同的朋友圈,希望能夠介紹一些在該產業的人脈,幫忙約喝個咖啡,弄清楚這是否是他們下一階段想要的。這是否如他們從外面想像的一樣,這對他們下一階段職涯是否是好的發展?

每個在25至35歲的人都能夠瞭解,在我們職涯的前10年,當我們依然在摸索什麼東西會讓我們感興趣、什麼是我們的熱情所在、什麼是我們想要擁有的理想未來職涯的時候,整個過程看起來會有點抽象。

我們到底應該去哪裡?我到底想要什麼理想職涯?我該如何建構這段從第一份工作到最終夢想工作的旅程?

我該如何在兩個選項中間做出選擇?若這兩個選擇差異很大,每個選擇都有優點,但非常難以比較呢?

為了在一個產業擁有更多的學習與曝光,我能犧牲到什麼程度?而什麼又是我不能犧牲,需要在每段職涯都堅守的基本待遇呢?

許多需要做這樣選擇的人常遇見的一個問題是,即便我們知道要聯繫自己的朋友,或是請他們介紹在類似產業或公司工作的人脈,請他們提供一些建議,但往往因為我們對於這些工作的情況瞭解和知識較少,想要問對問題很不容易。

我們該如何思考這一切,並確保我們能夠盡可能簡單不複雜地做出決策?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問到對的人,但如果我們沒有想清楚,也不知道該問什麼問題,那即便我們的朋友們非常樂意撥出時間,也想要幫我們,但也會發現很難給我們正確的建議和直接的幫助。

往往,我們面對的常見情境是這樣:

在一個工作2至3年後,我們覺得累了,覺得自己已經沒有在學到新東西了。我們決定再過3個月,或許就是時候做個轉變,我們開始去LinkedIn或104看看有哪些其他公司正在徵人。

這些企業或產業可能彼此之間沒有什麼關連性,我們想要去試試看的公司純粹只是因為根據其他人的說法,這些公司非常有名,或是這個職位聽起來很酷、有很多未來潛在可能等等。

我們寄出10到15封求職信,可能收到3到5個不同的面試邀請。他們屬於不同產業或不同的工作內容,我們很難看出這些要如何全都符合我們的長期職涯規劃。

在2個或3個這樣類似的轉換後,即便我們累積了許多很棒的工作經驗,我們會越來越難向未來的上司解釋這些非常不同的產業、非常不同的職位,是如何能與自己的職涯目標做出連結。

總結來說,我們很難做出長期策略職涯規劃,因為當我們在上個工作的尾聲,決定要換工作時,我們卻沒有針對長期職涯方向應該有的關連性計畫。這樣的話要優化我們職涯起步最重要的10年是很困難的。

時間回到10年前,當時我差不多要從商學院畢業,在我畢業前的最後幾個月,學校請了一位專業的職涯教練,帶我們看所有在未來10年我們將要面對的可能問題和重要決策。

在那個活動上,他們特別指出這個重要問題。而為了要讓我們能夠更直接地思考這件事,他們建議,針對我們所有主要未來職涯轉換,要讓我們能夠逐漸有關連性的前進、最終達到我們的夢想工作,每個重大決策都要能夠以一句簡單的句子來呈現:

針對我的下一步,我有興趣探索在Y產業的X工作,而我要在這個新工作中至少要得到的待遇是Z。

這個概念是我們應該要能夠做出一份非常簡單的清單:

我們想要打造的技能、我們想要進入的產業,和任何未來職涯轉換的基本待遇,不管是薪水、福利或地點。

而理想上,我們應該要能夠盡可能簡單直接了當的說出來這些,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在一個整體方向上有全局的清晰思考,這同樣也能幫助其他人更清楚地瞭解我們需求,以及他們能如何幫助我們,不管是提供建議或人脈。

當我們面對像這樣複雜但抽象的重大人生決策時,目標都是一樣。

簡單化。把抽象的問題變具體。接著量化問題並列出我們接下來的步驟。

如果連我們都無法正確且簡明扼要的解釋我們的情況和我們想要什麼,那我們如何期待想要幫助我們的人能幫上忙?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獨家》中衛口罩老總告白:累啊!但早一天出貨,就早一天讓社會安心

※本文由商周網站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如果他們的親人在武漢 包機會這麼難嗎?
全球陷「亂流」,老總談3種商業模式因應
1911年的國民黨還在不在?
台商告白:這時代死的都是「低端人口」
唐湘龍:「 247:0 」,蔡英文大勝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