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太空競賽:下一個登陸月球的會是誰

首個踏上月球的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岩士唐)留下的腳印。
首個踏上月球的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岩士唐)留下的腳印。 [Getty Images]

1969 年,「阿波羅十一號」載著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和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岩士唐)登陸月球表面,隨後的「阿波羅」任務把10名美國人送上月球,直到1972年12月,美國停止載人登月任務。

時隔半個多世紀後,人們再次對登月產生興趣。

美國計劃再次派遣宇航員到月球,其中包括一名有色人種和一名女性,中國和印度也將有登月任務。

各國為何進行登月競賽?這與上世紀60年代的太空探索有何不同?

地緣政治

1961年,蘇聯的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環繞地球軌道,美國作為回應也展開載人飛行任務。

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在月球升起美國國旗
1969年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圖為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在月球升起美國國旗)。 [Getty Images]

登陸月球是一項巨大成就,也是強有力的政治宣言,激發了全球的想象力。

《經濟學人》高級編輯兼《月球,面向未來的歷史》書籍作者奧利弗·莫頓(Oliver Morton)說:「很難說你能做什麼比說『我們要把人們從地球帶到月球上』更壯觀。」

下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是誰,取決於地緣政治和利用月球資源的願望。不同國家,甚至是相關的私營公司,都有不同的目的。

俄羅斯、中國、印度、日本和歐盟,都曾成功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無人探測器或漫遊車,但從未載人。

如今,這場競賽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展開。

科技新聞網站「科技藝術」(Ars Technica)資深太空編輯埃里克·伯傑(Eric Berger)說:「這是由地緣政治驅動的。因此,以美國和中國為首的聯盟都宣佈了載人登月任務,他們都在與國際合作伙伴簽約,想在未來五到十年內到達月球。」

月球資源

首次登月任務不是為了進行研究,而只是為了登陸月球。

印度航天局拍攝的月球表面維克拉姆著陸器和普拉吉亞漫遊車的立體模型
印度的月球探測器證實了硫和鋁等金屬的存在。 [Getty Images]

現在不僅僅是飛向月球的問題,而是開發技術讓人們能夠留在月球,並使用月球上的資源。

英國諾桑比亞大學太空法律與政策教授克里斯托弗·紐曼(Christopher Newman)說:「人類是地球上的生物......有些人想要做的是擴張,在火星、月球上建立殖民地,在外太空人工建造的定居點建立殖民地。我這裏說的完全是科幻小說。」

他補充說,一些人的雄心是在地球之外建立殖民地,以確保人類能夠在大滅絕事件中生存下來。

中轉站

美國現在的登月任務是要走得更遠。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雷鳥全球管理學院教授納姆拉塔·戈斯瓦米(Namrata Goswami)解釋說:「我們的想法不是把它帶回地球,而是能夠在那裏建立基地,這樣月球就可以被看作是前往火星的中轉站。」

她指出,月球引力較小,從月球發射火箭所需的燃料比從地球發射火箭要少,這也是各國將月球視為戰略資產的原因。

由於月球上的一些區域幾乎長期暴露在陽光下,因此也有可能產生太陽能。科學家希望利用近地軌道(low Earth orbit,又稱低地球軌道)上的大型衛星把能量傳輸到地球,並通過微波將能量傳送回地球。

美國太空總署(Nasa)表示,近地軌道包括高度在1200英里(2000公里)或以下的地球同步軌道。

月球南極
目前月球探索任務的重點是在月球南極尋找水冰。 [Getty Images]

印度的探月任務證實月球南極附近存在硫、鋁和其他元素。現在的重點是找到另一種可以提供營養的關鍵元素。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戈斯瓦米說:「水冰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你想維持人類定居點,你就需要水冰,因為水冰可以變成氧氣。」

在首次登月帶來欣喜之後,上世紀60年代末甚至有人開始談論登上星星。 但這不會很快發生。

「科技藝術」資深太空編輯埃里克·伯傑說:「月球是人類在近地軌道以外的有形目的地,它的重力井很低。所以相對容易到達。到達月球需要三天。到達火星則需要六到八個月。因此,月球確實是一塊墊腳石。」

2023年4月17日,德克薩斯州南帕德里島上的SpaceX星艦火箭站在博卡奇卡的發射台上
2023年4月17日, SpaceX Starship火箭從德州發射。 [Getty Images]

登陸月球需要克服重大技術障礙。

首先需要一枚強大火箭將航天員送出太空,並確保他們免受輻射。

之後的挑戰是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然後航天員要能夠返回。 一旦出現技術障礙,他們沒有任何外部幫助,甚至沒有中止任務的選項。

乘坐太空飛船從月球出發的航天員,將以每秒幾公里的驚人速度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

資深太空編輯伯傑解釋說,這是因為與從近地軌道的返回時相比,它們從月球返回時的速度會加快。

當不同國家都登上月球,其資源將會發生什麼也是一個關鍵問題。

1967年的《外太空條約》(Outer Space Treaty)規定,任何國家都不能聲稱擁有太空主權,但現實很可能有所不同。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戈斯瓦米說:「只有那些有能力登陸月球並進行開採的國家,才能擁有先發優勢。因此,我們今天沒有法律制度,去規範月球上獲取的資源如何共享。」

新太空競賽

中國計劃在2030年代建立一個可運作的永久性月球基地,會按期完成。美國則預計到2028年能夠對接月球太空站,但該計劃已經落後進度。

美國的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億萬富翁馬斯克,以及其公司SpaceX開發的星艦火箭(Starship;星舟)的能力。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號探測器搭乘長征五號運八運載火箭從中國海南省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5月3日,嫦娥六號探測器搭乘長征五號運八運載火箭從中國海南省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Getty Images]

印度計劃明年進行首次載人太空飛行,目標是到2035年在那裏建立一個太空站,到2040年將一名航天員送上月球。

戈斯瓦米教授總結說:「中國的太空計劃有一點非常有趣,就是他們能夠按期完成任務。我認為中國將是 21世紀第一個能夠登陸月球的國家,達到太空研究和發展永久基地的最終目標。」

(本文根據BBC國際台《調查》(Inquiry)欄目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