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介入治療 對思覺失調症預後極有幫助

思覺失調症屬於一種慢性精神疾病,常見出現幻覺、妄想、認知功能退化等,好發於年輕族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二十日表示,台灣社區盛行率約在百分之○‧二七至○‧三,除了造成病人重大痛苦,也導致社會經濟資源重大損失。根據研究顯示,早期介入治療模式對於改善患者預後極有幫助,不但精神病症狀緩解率比較高,認知功能及整體功能表現更佳。

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醫師黃卓尹指出,思覺失調症發病初期或即將發病時臨床表現很多元,包括出現較輕微精神病症狀,甚至持續未達七日短期精神病發作,以及具有一等親家族精神病史,同時出現長時間社交退縮或認知功能減退,都可歸類為精神病潛在高風險族群。

此外,患者可能表現出焦慮憂鬱、社交退縮、個性改變等多樣化症狀,令人不易警覺到和精神病的關聯性。

黃卓尹指出,呈現精神病高風險症狀的人,並非一定會發展成精神病,只要趁早尋求專業評估與診斷,接受積極治療,有助於改善身心失調情況。台灣精神醫學會日前公布《發展我國精神醫療早期介入及長效針劑臨床指引》,以及台大醫院胡海國教授及劉震鐘副教授團隊發展自我篩檢問卷「思覺功能障礙自我檢測表」,提供有需要的民眾做初步的自我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