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手術的副作用你知道嗎?一次了解醫院減重適合哪些人?怎樣算肥胖?胖哪最危險?

減重、減肥的念頭常會出現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但真正由醫療介入的減重,跟一般人去健身房運動其實非常不同。根據統計,台灣成年人近一半人口過重或肥胖,甚至出現病態性肥胖,衍伸出許多新陳代謝疾病或心血管疾病問題,Yahoo TV「彭博士觀風向」邀請雙和醫院代謝及體重管理中心主任蘇彥豪醫師,分享在醫院減重中心運動和在健身房有何不同,以及哪些人需要做減重手術。

醫院減重跟健身房減重有何不同?蘇彥豪醫師回應了(圖/Getty Images)
醫院減重跟健身房減重有何不同?蘇彥豪醫師回應了(圖/Getty Images)

醫院減重適合哪些人?

目前合法的減重藥物不多,效果也很有限,醫院主要以營養控制和運動處方等保守治療為主,一般人和肥胖者運動方式並不相同,為了避免危險,醫院會根據患者體重或疾病給予運動處方,一般保守治療3個月到半年若成效不彰,或是代謝疾病仍難以控制,醫師才會建議轉為侵入性的減重手術或代謝性手術,藉由破壞性較大的方式,讓患者每日攝取熱量能低於1000大卡。

侵入式減重手術有哪些?

主流作法為侷限性手術,常見為胃袖狀切除(縮胃手術),讓人變得容易有飽足感,降低每日攝取熱量達到減重效果,若幾年後復胖可再做胃繞道手術,縮小胃部和減少吸收營養的小腸長度;胃內水球手術不需開刀,放置水球模擬吃飽後的狀態,但只能放置6個月。

減重手術的副作用

做胃袖狀切除手術後可能會有嘔吐、胃食道逆流等副作用,但會隨著體重減輕而慢慢改善;胃內水球手術可能的副作用為輕微的嘔吐感或飽脹感,肚子容易不舒服。

減重手術健保給付須符合下列條件(2020.05.01修訂)

  • BMI≧37.5,或BMI≧32.5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如: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色素經內科治療後仍達7.5%、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

  • 年齡介於20到65歲。

  • 須減重門診滿半年(或門診相關佐證滿半年)及經運動飲食控制在半年以上。

  • 無內分泌系統異常或其他會造成肥胖的疾病。

  • 無藥物濫用或精神疾病。

  • 無重大器官功能異常並能接受外科手術風險。

  • 精神狀態健全,經由精神科專科會診認定無異常。

手術只是抄捷徑,若飲食沒控制仍很可能復胖(圖/Getty Images)
手術只是抄捷徑,若飲食沒控制仍很可能復胖(圖/Getty Images)

肥胖的定義

依照衛生福利部定義,18歲以上成人BMI介於24到27為過重,超過27為肥胖。

台灣肥胖率高原因

根據國健署2017到2020年的調查報告顯示,19到44歲過重和肥胖盛行率46.7%,而45歲以上高達一半人口有過重和肥胖問題。隨著經濟成長,飲食攝取和生活型態都逐漸西化和精緻化,加上工作型態不像過往以勞力為主,靜態活動增加,吃得多又動得少,造成肥胖人口不斷上升。

肥胖對健康的影響

肥胖者的死亡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很多,BMI到達27以上會逐漸出現新陳代謝疾病,與體重最直接相關為血糖和血脂,再來才是血壓,尤其糖尿病患者,減重後治療效果最好。

胖在哪最危險?

和新陳代謝疾病最相關的為內臟脂肪多寡,衛福部表示,內臟脂肪過多會讓腹部看起來肥胖,同時內臟脂肪也會釋出游離脂肪酸,流入肝臟會造成胰島素阻抗,增加罹患糖尿病與其他代謝性疾病的機會。

延伸閱讀
變胖原因有3種 肥胖類型虛胖最糟糕 破解減肥迷思
減肥減脂怎麼吃?低GI食物有哪些? 一文秒懂早餐5大地雷
減脂飲食怎麼挑?水煮、清蒸、微波、氣炸鍋 4種料理方式優缺點公開

責任編輯/謝宗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