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的誘惑(中)】只看鏡頭不看路 自拍風險源自於「選擇性注意力」

每當新聞報導有自拍者發生意外,甚至喪命的消息,一般人反應多半是「我才不會那麼笨」,或是「爬那麼高,摔下來活該」;但2018年發表在《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期刊上的一篇研究卻發現,在259起經過確認的自拍致死案例當中,有超過1/4的比例,是在從事「無風險行為」時發生的,而這類案例又以女性占多數。

既然「無風險」,又為何在理應安全的環境下,發生致死的嚴重意外?

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歸咎於所謂的「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或是「疏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這套理論的依據是:人類的大腦無時不刻都在接收大量感官訊號,不可能在一瞬間處理這麼多的訊息,因此大腦只會挑選其中「一部分」做分析和回應,其餘則予以忽略。

而此一概念最著名的範例,就是「消失的大猩猩」實驗。

1999年,2位美國心理學家找來1組學生,在走廊上拍攝他們彼此傳球的畫面。接著,他們將這段錄影帶播放給受測者觀看,要求受測者計算影片中學生傳球的次數。測試的結果有人答對,有人答錯;但有趣的是,影片當中其實穿插了1位身著大猩猩道具服的演員,大搖大擺地穿廊而過,但當受測者被問到有沒有注意到這隻大猩猩時,多數人竟然都無法肯定地回答,就彷彿視而不見。

心理學家認為這種認知疏漏正好就是自拍者的心理狀態寫照:當我們的眼睛和注意力專注於手機鏡頭,以及畫面構圖好不好看時,很容易就會忽略周遭環境,以及附近的人車移動;也就是說,即使我們並非刻意要做出冒險行為,但由於注意力的轉移,我們仍有可能做出危險動作而不自知。等到憾事發生,為時已晚。

當然除此之外,仍有相當高比例的意外事件是自拍者刻意做出危險動作,為了尋刺激或博取注意而「自找」的。對於這些自拍者的心態,有人認為和現代人追求自我、凸顯個人獨特的時代精神,有著一定關聯。

著有《自拍:西方社會的癡迷》一書的知名作家Will Sorr認為,人類一向都有把個人功績記錄下來(留名青史?)的渴望,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有越來越多的人嘗試攀登聖母峰,或投入各種「極限運動」,如攀岩、高樓跳傘、飛鼠裝、高空彈跳等,透過這些高難度的冒險,來確立個人在自我與他人眼中的定位。

而社群媒體當道之下,有圖才有真相,於是高風險自拍便迅速在網上蔚為風潮。

更多鏡週刊報導
從臉書女王到邪惡巫婆(上) 形象大反轉 「挺身而進」女英雄灰頭土臉
【IG老公(上)】拍照修圖兼哄老婆 網紅的另一半默默撐起網路經濟半邊天
【IG萌孩(上)】不知道自己是網紅的網紅 這對娃娃代言價碼喊到75萬台幣

更多生活相關新聞
好天氣報到!周末氣溫上看32度
一顆價格抵3個便當 高麗菜飆漲至200元
醫揭實情:器械關節、凹槽難徹底消毒…
外食費都上漲 主計總處:漲幅超過2%
長榮合法因應 法界認站得住腳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有話想說?歡迎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