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患者罹糖尿病卻不自知!糖尿病年輕化...醫:「4要點」降糖化血色素
為何糖尿病在台灣仍居高不下?糖友該如何降低糖化血色素?(圖片來源/stanias@pixabay)
根據106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統計,全球每8秒就有一個家庭因糖尿病而失去家人,衛福部統計,107年糖尿病排名台灣十大死因第5位,有9,374人因糖尿病而失去寶貴的性命。全球調查也發現,50%患者已罹患糖尿病卻不自知。
為何糖尿病在台灣仍居高不下?除了糖友自身的努力,身邊親友該如何協助他們降低糖化血色素?有哪些照護建議可以依循呢?
研究:有「糖尿病」家族史,比一般人罹病率高2倍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民眾,罹患糖尿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倍以上,更應該定期血糖檢查。」根據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40歲以上的國人於過去1年內曾接受空腹血糖檢查者為53.5%,近5成民眾沒有定期檢查血糖的習慣。
106年結果統計也發現,40歲以上民眾有8.8%(約16萬人)新發現血糖異常,個案後續轉介至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透過跨專業團隊服務包括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等,幫助病人糖尿病自我管理,達到疾病良好控制。
至於台灣目前在糖尿病照護還有哪些需要加強的地方?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表示有2點,「第一,糖尿病過去常被汙名化,基金會一直想怎麼去塑造對糖尿病友善的一個環境,大家不要把糖尿病當成一個很可怕的疾病,雖然它的確會帶來許多併發症,但其實也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若能及時及早控制好,得到併發症的機會就少很多。」
「第二,糖尿病過去統計會比一般人少活6年,現在大概只差1-2年左右,台灣糖尿病人除了血糖要達標、減少併發症之外,也希望可以把糖尿病人和一般人的生命壽期拉到一致,這也是即將要達成的一個目標。」蔡世澤指出。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民眾,罹患糖尿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倍以上,更應該定期血糖檢查。(攝影/陳稚華)
糖尿病年輕化!醫建議:家屬照顧要注意這件事
糖尿病的病程較長,影響層面包括個人與家庭,依據文獻顯示,透過建立健康的家庭生活習慣,可預防超過50%的第2型糖尿病發生。不過,有時候家人的提醒會不會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壓力?
對此,蔡世澤表示的確常有這樣的情況,「像很多年輕的糖尿病患者,家人時常會說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反而會造成患者的叛逆心理,其實不是不能吃糖,而是少糖就好。」他也建議糖友家屬要調整心態放長遠看,「因為糖尿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長遠來看就比較不會因一時的得失太在意。這麼多年來觀察,糖尿病用正面的衛教還是比較有效的。」
至於年輕型的和成年後的糖尿病,在照護上有哪些差別?
蔡世澤表示,年輕型其實得到第1型和第2型糖尿病都有可能,以亞洲人來講,第2型糖尿病有15-20%是屬於40歲以下的,比例比其他人種都來得高。但這個年紀也是一個人最忙最有產值的時候,常會把糖尿病的照顧擺在一邊。
不過蔡世澤提醒,如果是20多歲得糖尿病,將來還有4、50年要過,「年輕型的糖尿病人其實應該付出更長久的心力去迎戰,才不會造成日後有更嚴重的併發症。且許多糖尿病患者被診斷時可能已經延遲4、5年了,如果這時再不努力就比較麻煩,因為10年開始可能就會出現視網膜病變,慢慢可能就會失明、甚至有人腎臟功能開始衰退。」
蔡世澤提醒,年輕型的糖尿病人其實應該付出更長久的心力去迎戰,才不會造成日後有更嚴重的併發症。(攝影/陳稚華)
「4要點」助糖友降糖化血色素
那麼,除了糖友自身的努力,身邊親友該如何協助他們降低糖化血色素?有哪些照護建議可以依循呢?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指出,研究顯示,若提供照護者教育指導(實驗組),實驗組病友糖化血色素HbA1C從8.9%降至7.7%(減少1.2%),未接受指導的控制組HbA1C反而從7.8%升為8.1%(增加0.3%)。「若提供照護者指導,讓他們更知道如何指導糖友,可以影響糖友疾病認知、增加服藥依從性,進而下降糖化血色素。」
而以病人為重心的照護建議包括:
1.飲食控制
(1) 對於體重過重或肥胖的病人,建議減少熱量攝取,維持健康飲食型態。
(2) 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使其低於總熱量的7%。
2.運動計畫
(1) 體能活動建議每週>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是每週至少3日,每日至少20分鐘較中等強度稍強的體能活動。
(2) 規律的運動,可以改善第2型糖尿病患血糖的控制、減輕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和幫助體重的控制。
3.藥物治療
(1) 如無副作用或不能忍受,口服抗糖尿病藥以雙胍類為優先。
(2) 糖化血色素≥8.5%時,宜併用2種抗糖尿病藥。
(3) 有典型高血糖症狀時,可依醫師評估、注射胰島素。
4.血糖監測及自我衛教
(1) 建議每日至少3-4次以上的血糖自我監測。
(2) 建議規律接受糖尿病自我管理衛教。
(3) 安排長期持續的追蹤計畫。
國健署也提供40歲以上民眾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提供血糖、血壓、血脂及健康體重等檢查,幫助民眾了解自身健康狀況,預防慢性病發生。
蔡世澤也強調,糖尿病是一個生活習慣的病,要回歸到自己,「自我照顧有2件事,一個是自我的覺醒、一個是外面的支持,包括打了胰島素後還是要做血糖監控、定期做併發症篩檢。」他鼓勵病友,除了參加糖尿病共照網可以讓病友間彼此提醒支持,自我管理仍非常重要。
更多信傳媒報導
5成5學生認為選錯系所 台大碩士休學轉戰媒體業
肺炎成糖尿病友殺手...死亡率男成長5成、女9成!醫:「一件事」預防
更多健康相關新聞
重訓只做上半身 心血管硬化高2.2倍
每天一杯手搖飲 你的腎可能已經被喝壞
減肥怕減到胸!4種方式都會讓胸部縮水
立冬補過頭?當季蔬菜湯剛好補到位
想降血糖、血脂 你該這樣吃燕麥片
______________
有話想說?歡迎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