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救經濟卻計畫錯誤!中國陷入成長停滯 《經濟學人》:讓中國民眾失望,還惹怒世界
中國經濟近期陷入困境,這是自1990年代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發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面臨的最嚴峻經濟考驗。英國期刊《經濟學人》4日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亟欲擺脫經濟停滯,但他的錯誤計畫將讓中國民眾失望,並惹怒世界。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去年中國實現了5%的經濟成長,但其數十年經濟奇蹟的支柱正在搖搖欲墜,中國以勤奮著稱的勞動力正在萎縮,歷史上最瘋狂的房地產繁榮轉向蕭條,中國用來致富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正瓦解。
儘管中國3月的工業生產有所回升,消費者情緒卻低落,通貨緊縮的陰影籠罩,許多企業家的幻想破滅,焦慮情緒的背後隱藏著對中國脆弱性的更深層擔憂。預計到了2050年,中國將失去20%的勞動力,占2成GDP的房地產業危機將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獲得解決,這將損害依賴土地銷售收入及繁榮房地產實現經濟成長的地方政府。正如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近日的通話證明的那樣,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更穩定,但仍然脆弱,中國官員認為無論誰將在今年11月入主白宮,美國都將限制更多的中國進口產品,並懲罰更多的中國企業。
習近平的計畫
《經濟學人》指出,習近平做出的回應是更堅定實施重塑中國經濟的大膽計畫,這融合了技術烏托邦(techno-utopianism)、中央計畫、對安全的痴迷,展現了中國主導未來產業的雄心。然而,這個計畫的矛盾也意味著它將讓中國民眾失望,並激怒世界其他國家。
中國的因應措施是根據所謂的「新質生產力」制定的策略,這避開透過大規模消費刺激來刺激經濟的傳統途徑。習近平希望國家力量能讓先進製造業的發展加速,從而創造高生產力的就業機會,讓中國自給自足,並確保其免受美國的侵略。中國將跨越鋼鐵製造及摩天大樓建造,進入大規模生產電動車、電池、生物製造、無人機的黃金時代。
《經濟學人》指出,這個計畫的範圍很驚人,估計「新質生產力」的年度投資已達到1.6兆美元(約新台幣7兆元),占所有投資的5分之1,以名目價值計算是5年前的2倍,相當於2023年美國所有商業投資的43%。到了2030年,中國一些產業的工廠產能可能成長超過75%,其中一些將由熱衷於創造價值的世界級企業完成,但很多都是獲得補貼而推動,並且明顯或不明顯地受到國家指導。
外國公司受到中國歡迎,儘管許多公司曾在中國遭遇損失。習近平的最終目標是扭轉全球經濟的權力平衡,希望中國不僅將擺脫對西方技術的依賴,而且將控制新產業的大部分關鍵智慧財產權,並收取相應的權利金。
計畫的缺陷
然而,《經濟學人》認為,從根本上來說,習近平的計畫錯誤,其中一個缺陷是它忽略了消費者。儘管消費者的支出讓房地產業及新質生產力相形見絀,但僅占GDP的37%,遠低於全球標準。
如果中國要在房地產低迷時期恢復信心,從而刺激消費者支出,就需要振興措施。如果要引導消費者減少儲蓄,就需要更好的社會安全及醫療衛生,還需要改革以向所有城市移民開放公共服務。然而,習近平不願意接受這一點,他討厭為投機的房地產公司紓困或發放救濟金給國民的點子,去年還曾表示年輕人應該學會「吃苦」。
《經濟學人》指出,另一個缺陷是中國國內需求疲軟意味著一些新產品必須出口,遺憾的是,世界已經擺脫了2000年代的自由貿易時代,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自身的重商主義。美國一定會阻止從中國或其他地方的中國公司生產的先進產品進口,而歐洲對中國汽車公司消滅歐洲汽車製造商感到恐慌。
中國官員表示,他們可能將出口轉向全球南方(global south),但如果新興國家的工業發展受到新的「中國衝擊」破壞,這些國家也會變得警惕。中國占全球製造業的31%,但在保護主義時代,這個數字是否能增加仍是未知數。
最後一個缺陷是習近平對企業家不切實際的看法,目前受中國當局青睞的產業投資激增,但資本主義冒險的根本機制遭到破壞。許多老闆抱怨習近平不可預測的規則制定,並擔心遭到肅清甚至逮捕。中國股市相對估值處於25年來的最低點,外國公司持謹慎態度,也有資本外逃與富豪移居國外的跡象。除非企業家擺脫束縛,否則中國的創新就會受到影響,資源將被浪費。
《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可能會像1990年代的日本一樣,陷入通貨緊縮及房地產崩盤的困境。更糟的是,中國不平衡的成長模式可能會破壞國際貿易,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可能將進一步加劇。如果中國陷入經濟停滯及不滿,就可能比經濟繁榮時期更好戰。
《經濟學人》認為,如果這些缺陷很明顯,中國不改變方針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習近平聽不進去。過去30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一直對外界對經濟改革的看法持開放態度,其技術官僚研究全球最佳實踐,並歡迎激烈的技術辯論。然而,在習近平的集權統治下,中國的經濟專家遭到邊緣化,領導人過去收到的意見回饋如今也變成了奉承。習近平認為現在國家安全優先於經濟繁榮,認為中國必須為未來與美國的爭鬥做好準備,即使要付出代價。這是自1990年代以來發生的深刻變化,其不良影響將波及中國與世界各地。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