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是沉默的器官,當腎功能出現問題時通常不容易發覺,等到腎功能失去6成以上才會出現警訊,卻也為時已晚。平日裡該如何護腎、避免腎衰竭? (康健編輯部整理,盧亞屏製圖) 保腎8招避免腎衰竭 1. 服用中西藥必須謹慎:西藥中,含乙醯胺酚類及阿斯匹靈類的複方止痛藥劑是禍首。抗生素、顯影劑也是致病因素。包裝標示不明的中藥,可能含馬兜鈴酸、鉛、汞等重金屬,皆具腎毒性。 2. 控制飲食:尤其是蛋白質及鹽分,過量的蛋白質和鹽分會造成腎負荷。美國食品協會建議:每天蛋白質攝取量約為每公斤體重×0.8克。衛生署建議每人每天食鹽攝取量為8克。 3. 多喝水:可間接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體內的廢物如尿酸、結石排出體外。專家建議一天至少2,000cc。 4. 控制高血壓及糖尿病:長期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會造成血管硬化,進而使腎臟壞得快。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高血脂的壞膽固醇應小於100mg/dl;血壓最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5. 遠離菸害:抽菸或吸入二手菸,會傷害動脈健康、助長血塊形成,長期下來破壞腎功能。 6. 天冷時保暖要做好:低溫使得血管收縮,血壓竄升,小便量減少,血液凝結力變強,容易讓腎臟
你知道台灣有糞便銀行嗎?林口長庚微菌中心成立的「微菌銀行」,隨時保存通過嚴格篩檢的糞便,提供健康微菌叢給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做糞便移植,至今已治療逾100名病人,幫他們恢復健康腸道。什麼是糞便移植?糞便銀行又是怎麼篩選健康的糞便? 在討論糞便銀行之前,要先了解被媒體俗稱的糞便移植,正確名稱叫做「微菌叢植入治療(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簡稱FMT)」,可透過大腸鏡將健康的微菌叢植入腸道,進而整頓不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生態。 誰適合接受微菌叢植入治療?林口長庚胃腸科副教授李柏賢回答:「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而且是遭『困難梭菌』反覆感染且難治癒的人,這在國外早已經是標準的治療首選,在台灣也已經開放應用且成為常規療法。」 困難梭菌致腹瀉 9大危險族群易感染 困難梭菌是常見導致拉肚子的病菌,症狀從輕微到嚴重都有。遭到感染的人除了拉肚子以外,也可能出現肚子痛、發燒、噁心、食慾差等症狀。以下是容易感染困難梭菌的9大危險族群: 1. 使用抗生素者 2. 65歲以上長者 3. 癌症患者 4. 發炎性腸道疾病(例如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 5. 近期住院或待過養護機構者。
如果你愛喝冷飲、偏好重口味、怎麼動也瘦不下來,尤其每天傍晚,小腿就像泡過水一樣變腫發脹,甚至有時候隔天睡醒,連臉也會浮腫,或是明明食量沒變,體重卻增加超過2公斤,那有可能就是「水腫」在作怪! 一般人發現水腫,總會先聯想是水喝太多或是腎臟出了問題,事實上,引起水腫的原因很多,馬偕醫院腎臟科主任潘吉豐曾在接受《康健雜誌》採訪時,指出引起水腫的常見7大原因,以及症狀特色: 1.局部的水腫:單腳水腫常是因靜脈曲張、蜂窩組織炎、下肢靜脈栓塞等問題;而長途飛行後的下肢腫脹,則是因久坐不動,靜脈回流變差所造成的,通常和其他器官沒有關係。 2.腎臟:若是腎病症候群引起水腫,尿液會有泡泡存在。因為大量蛋白質從尿液排泄出去,血液中蛋白質太低。還有一種是嚴重的腎功能衰退,水分和鹽分沒辦法排出,也會引起水腫, 3.肝臟:主要是肝硬化,血清白蛋白太低所致。若是肝硬化造成的下肢水腫,常會合併腹水(肚子大大的)、黃疸等症狀出現。 4.心臟:心臟衰竭造成靜脈回流變差導致的水腫,走路、爬樓梯會喘、呼吸困難。 5.荷爾蒙:有些女性的水腫隨著月經週期改變,就會有週期性水腫,或者服用避孕藥、注射排卵藥物,都有可能。 6.藥物
陰道感染經常伴隨搔癢、異味等症狀,讓不少女性尷尬又困擾,當症狀發生初期、輕微感染時,可以透過以下6個方法自行改善,若症狀仍持續發生,就需要看醫生。 (康健編輯部整理,盧亞屏製圖) 穿著寬鬆、少吃甜食 6招預防陰道黴菌感染 1. 多吃蔬菜、菇類,並養成規律睡眠,都能調節增加免疫功能,降低慢性感染。 2. 少吃甜食、加工食品、飲酒,以免助長念珠菌大量繁殖。 3. 多吃乳酸菌,有助於維持體內菌叢的平衡。 4. 穿著寬鬆衣物、盡量選擇棉質褲子,保持涼爽舒適。 5. 發炎期間避免性行為。 6. 正確使用保險套。延伸閱讀:白帶多、有血代表什麼?白帶顏色黃綠4狀況,3招預防經痛吃什麼?5飲食緩解,經痛舒緩姿勢、穴道一次看月亮杯怎麼用?醫生教月亮杯折法、消毒,優缺點一次看※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夏季氣溫高、排汗量增多,但如果水份攝取或補充不夠,排出的尿量也少,尿液中的結石成分(如:草酸鈣、尿酸)也變濃,進而引發結石!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泌尿科主任吳季如表示,台灣地處亞熱帶,是尿路結石好發地區,大約每十個人就有一人是結石病人,與冬天相比,夏天結石發作的病人甚至多出3~5倍,幾乎每三個泌尿科門診病人就有一人是因尿路結石來求醫的。 尿路結石有什麼症狀? 從完全沒有感覺,到痛得喪失行為能力,都有可能。 而且結石多半是在腎臟形成,如果石頭小於0.5公分,有六成會隨尿液自動排出;有的結石雖大,卻沒有症狀,直到健檢才知道。 一旦尿路結石發作,疼痛、血尿是最典型的兩大症狀。也會出現腰腹部無預警地劇烈絞痛。 除了季節因素,還有哪些人容易得結石? 1.尿路結石和遺傳有關: 如果父母有結石,子女得結石機率比一般人多3倍;若雙親之一和兄弟姊妹有人得過結石,那得結石機率更比一般人高5~10倍。 2.男性、中壯年、白領階級是結石高危險群: 男人得尿路結石的機率比女人大兩倍,30~50歲、常坐辦公桌的白領族,因為少走動、常憋尿、如果水喝得不夠,尿液中的小結晶就像滾元宵,容易變成大結石。 3.喜歡吃肉、重鹹、
知名冰淇淋品牌「哈根達斯(Häagen-Dazs)」在多國因檢出農藥「環氧乙烷」超標,已遭法國、比利時、新加坡、香港、愛爾蘭發布回收警訊,其中台灣也進口到5項不合格批號的產品,共約45萬杯冰淇淋,代理商宣布即刻下架並開放消費者退貨。環氧乙烷是什麼?為什麼在冰淇淋中驗出殘留?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哈根達斯冰淇淋疑遭致癌物質「環氧乙烷」污染,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技正林冠宇指出,食藥署統整了國際上對於哈根達斯回收警訊的狀況,目前有法國、比利時、香港、新加坡、愛爾蘭等處發佈相關警訊,哈根達斯法國原廠也聲明,是「香草原物料」受到污染。 經過比對邊境進口資料,發現新加坡有1項產品批號、香港5項產品批號與台灣的進口紀錄重疊,約有45萬杯迷你杯冰淇淋來自不合格批號的產品,總重量約6萬公斤,因此通知進口業者停止販售。台灣哈根達斯公司也宣布,即日起下架相關批次產品,同時對以下5項產品提供消費者退款服務。 有效日期為:2023年5月17日~2023年6月15日 ● 淇淋巧酥冰淇淋迷你杯100毫升、品脫473毫升、雪糕80毫升、桶冰 ● 比利時巧克力冰淇淋迷你杯100毫升、品脫473毫升 ● 巧克力X草莓巧
60歲的台中市長盧秀燕,日前在臉書上公開自己住院消息,原因是她上個月跌倒,導致右腳踝嚴重腫脹,並動手術將腿部髖關節的血塊清出,因此向市府和市議會請假在醫院慢慢復原中。 不少人好奇,只是跌倒造成的右腳踝腫脹,竟會嚴重到需要手術清除髖關節的血塊? (台中市長盧秀燕日前在臉書貼出髖關節手術後,在醫院休養的照片。圖片來源 / 盧秀燕臉書) 腳部跌倒扭傷,出血大多人體自行吸收,血塊不至於跑到髖關節 振興醫院骨科部關節重建科主治醫師黃祥霖說,如果是腳部跌倒扭傷,扭傷部位的骨頭、肌肉和韌帶,是有可能出血產生血塊,「但是一般情況,這樣的血塊是不太可能跑到髖關節,甚至到需要開刀的程度。」 「可以想像一塊豬蹄膀,如果它的脂肪和肌肉中間出血,血塊會把脂肪撐開,接著組織會吸收,因此並不需要特別去清除血塊。」黃祥霖認為,如果髖關節有血塊,比較有可能是靜脈栓塞產生的血塊,或是髖關節骨折產生的出血。 長者靜脈回流功能變差,靜脈栓塞易造成「經濟艙症候群」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林瀛洲也說,腿部髖關節血塊和靜脈栓塞較有關聯。 「髖關節有血塊,比較像是俗稱的『經濟艙症候群』。」林瀛洲解釋,
突然大舌頭、半邊身子軟癱、眼歪嘴斜……中風似乎給人一種戲劇化的印象,這也是一般人對中風的理解──劇烈、驟然又沒辦法復原。 但是,真正的危機在於,相較於大中風,老人家最常發生的其實是大腦血管的輕微梗塞或出血,它可能症狀不顯眼,或根本沒徵兆,讓人很容易掉以輕心。新光醫院做過研究,1萬3千多名民眾到院做健康檢查,在711位發現大腦影像上有缺血性中風病灶的病人中,高達九成渾然不覺腦裡出了事。 這種「不自覺型中風(silent stroke,又名無症狀性中風)」的小傷害如果慢慢增加,也跟記憶力減退、憂鬱、動作遲緩等症狀有關,我們卻很不容易將它們和中風連在一起。 例如,本來健步如飛的老年人走路愈來愈慢,甚至要人攙扶;原本能扣鈕扣、按遙控器等精細動作不能做了;常一個人發呆,或變得易怒、說話咬字不清,家人常以為是老了、筋骨退化了、或是年紀大了心裡不爽快、性格變彆扭固執,卻不知道可能已開始有腦細胞壞死。 這些小病灶通常在幾分鐘到幾小時內,可能因發生在不明顯影響感官的大腦區域,或是小血栓自行溶解,症狀就減輕或消失,不易警覺是中風。麻煩的是,發生不自覺中風後,日後2~4年內再度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10倍
肚子痛老是搞不清楚身體出了什麼狀況?大多人肚子痛僅是單純腸胃不適,但也有可能是其他器官正在發出疾病警訊!簡單將肚子分為5個區塊,快速檢測可能是那些器官生病了。 (康健編輯部整理,盧亞屏製圖) 從肚子痛位置看出可能疾病!5宮格對應器官一次看 1. 右上腹:肝、膽、腎 2. 左上腹:心臟、食道、胰臟、腎、胃 3. 右下腹:大腸、盲腸、婦科、腎 4. 左下腹:大腸、結腸、婦科、腎 5. 肚臍周圍:盲腸、小腸、胃延伸閱讀:肚子痛怎麼辦?8種肚子痛原因、疾病,穴道舒緩一次看腸胃炎症狀、原因有哪些?腸胃炎分2種,4處易傳染什麼是「腸胃型感冒」? 1張表區分感冒還是腸胃炎※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你爆肝了嗎?」人們常用「爆肝」來形容熬夜或超時工作的疲累不堪。積勞成疾容易傷肝。但是,肝真的會「爆」嗎?熬夜、過度勞累真的會「爆肝」? 佑豪是公司高階主管,常常需要加班工作,偶爾還要熬夜應酬,因為晚睡,也常半夜肚子餓,嗑消夜。前陣子健檢發現他的肝功能指數GOT、GPT都超標,緊張地帶著健檢報告求診:「醫生,我是不是因為常熬夜,爆肝了?」 這樣的情節三不五時會在診間上演,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吳俊穎說,很多人以為肝指數上升是因為太過勞累而「爆肝」,「肝確實會爆,但熬夜、睡眠不足並不會爆肝。」 (西醫認為,熬夜其實不會傷肝、更不會爆肝,最主要是熬夜容易吃消夜,引起脂肪肝。圖片來源 / photoAC) 熬夜不影響肝功能 晚睡吃消夜、喝酒卻易形成脂肪肝 吳俊穎說明,西醫的爆肝指的是猛爆性肝炎,肝功能指數GOT和GPT一起飆升(正常通常在40單位以下,可能上升至數百甚至破千),肝細胞大量被破壞,肝功能衰竭,無法正常發揮解毒、代謝、產生蛋白質的功能,患者平均在6~8週後死亡。國內常見引發猛爆性肝炎的原因是急性B型肝炎或藥物(例如肝腎功能不佳者,一般
有人形容,痛風發作起來,如千刀萬剮,叫人痛不欲生,必須靠著止痛藥,平息那連風吹過都椎心的痛。但,救急的止痛藥,有時卻可能侵蝕病人的腎功能。 60多歲張先生,最近身體檢查被醫師警告,可能已罹患慢性腎臟病第三期,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危險因子的他不解,為何腎臟病找上他。 進一步求診,並經過醫師問診,他才想起這半年來,時常痛風發作,一個月就出現2~3次關節腫痛,每次發作時便吞止痛藥;而且檢查發現,尿酸值超標,腎臟也有許多結石。直到在醫師指示下使用降尿酸藥物預防痛風,一個月後,痛風終於不再發作,尿酸值恢復正常,腎功能也略微回升。 (痛風發作的部位則以關節處為主,出現急性或慢性關節腫脹疼痛及變形。圖片來源:photoAC) 什麼是痛風? 根據2010年健保資料庫的數據分析顯示,台灣的痛風盛行率為6.24%,相當於140萬人左右有程度不一的痛風困擾,男性又比女性多。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解釋,痛風是指尿酸代謝異常,體內產生過量的尿酸,或者尿酸的排泄受阻,使得血中尿酸濃度上升,於是尿酸鈉鹽沉積在關節的滑囊液中,引起急性或慢性關節腫脹疼痛及變形。 包括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尿路結石和痛風性腎
不少民眾想要預防骨鬆、骨折、增進骨骼健康,會補充維生素D,但如今一項最新研究卻指出,維生素D對於預防骨折沒有幫助,這是真的嗎? 維生素D近年備受關注,除了曾被研究發現有助對抗新冠病毒,也因為維生素D可幫助提升人體對鈣的利用,一般民眾多會藉由補充維生素D來預防骨鬆、骨折,但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一項最新研究卻顛覆大眾認知。 顛覆認知!想預防骨折 專家:一般人不需補充維生素D 為測試補充維生素D是否有助降低健康成人發生骨折的風險,研究團隊找來2萬多名身體健康的受試者,進行長達5年的研究,但研究發現,補充維生素D並未顯著保護或降低骨折風險,健康的中老年人若沒有任何骨骼疾病,或沒有維生素D缺乏症、骨質疏鬆症等,其實不需額外補充。 哈佛醫學院教授、研究人員梅麗兒.勒博夫(Meryl LeBoff)指出,「這是美國歷來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維生素D隨機對照實驗,我們的研究發現維生素D若和鈣質一同服用,吸收效果會更好,但即使如此,並不能夠有效降低任何部位骨折的風險。」 骨質疏鬆症專家、加州大學教授史蒂芬.卡明斯(Steven Cummings)也說,關於攝取維生素D對於普通老年人的骨
在人人享有健保的台灣,許多疾病能在早期獲得治療,且民眾尚能負擔費用;很少有疾病像憂鬱症一樣,在病程的最初,國際建議輕症患者優先經由專業引導自我幫助、優先考慮心理治療,但這在台灣可能需要先準備3~5萬元不等,或者直接考慮用藥。台灣應如何提升藥物以外資源的可近性? 憂鬱症是常見的大腦疾病,中央健保署統計,我國就醫人數自2011年的32.5萬人逐年上升至2020年的40.3萬人,輕鬱、重鬱者約各半。不過,還有為數不少的人身陷憂鬱所苦但未曾就診、未被記錄,以中高齡族群為例,國內身心科醫師群近日刊登在《刺胳針》子期刊的最新調查顯示,中高齡憂鬱症患者裡,高達73%未曾因這個疾病就醫。 比官方統計數字更龐大的罹病人口,可以想見這個疾病不僅影響罹病者的個人生活,也對家庭及社會影響深遠。當政府與醫界持續向大眾宣導認識疾病、必要時就醫,但相應的支持資源是否充分? 給付銅板價起跳 心理師漸流向自費市場 今年6月,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發布針對成人憂鬱症治療的更新版指南,強調階梯式照護(stepped care)概念,意即在治療初期優先提供病人侵入性最小、資源密集度最低的治療方式,同時明確建
憂鬱症帶來的影響深遠,從患者到科學家都希望找到最有效的治療之道。近來一篇研究高分貝挑戰主流的疾病成因解釋,同時,英國更新治療指南,強調心理治療應作為輕症患者的第一線治療。 「憂鬱症源於大腦化學物質異常,特別是血清素,這個觀點數十年來一直具有影響力。1960年代,低血清素及憂鬱症的連結首度被提出,1990年代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問世後更廣泛被宣傳。雖然這個觀點近來遭質疑,但仍具有影響力,主要的英文教科書依然援引它,研究人員支持它,許多實證研究也以它為理論基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精神病學教授喬安娜‧蒙克里夫(Joanna Moncrieff)等人在一篇研究論文中寫道。 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 然而,這個理論可能過於簡化。今年7月,蒙克里夫等人發表於《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期刊的系統性回顧研究,收集2020年底以前的相關研究,篩選出17篇綜合分析的代表性文獻,深入分析所有血清素學說的臨床生物學研究,進行迄今最完整的傘狀薈萃分析,結果顯示「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憂鬱症肇因於較低的血清素濃度或活性,或者由這些情況所引起」。 蒙克里夫等人認為,大眾普遍
拿過無數大小獎項的歌手兼演員奧莉維亞紐頓強(Olivia Newton-John)台灣時間8日(週一)晚間在美國南加州的家裡去世,享年73歲,距離她首次發現罹患乳癌已經30年,4年前乳癌第3度侵襲她,並轉移到脊椎。紐頓強比較受到爭議的一點是,在抗癌路上,她從不諱言自己是植物醫學的信奉者,也自己種大麻、服用大麻來緩解癌症的疼痛。 紐頓強首次發現罹患乳癌是1990年代,2018年,她在澳洲電視節目《週日之夜》宣布將自己第三度罹患乳癌,而且已經轉移到脊椎,「我是和這疾病奮戰的好幾百萬人之一,我不應該用『奮戰』這兩個字,應該說是一段旅程,很多人視它為奮戰,無論你怎麼對待它,我將它視為是我的使命。」 (圖片來源/Olivia Newton John instagram) 倡導植物藥學 用大麻緩解疼痛 主持人問她如何治療,紐頓強當時表示,「我還在治療,用自然的方法治療,效果非常好。」她透露,除了改變飲食和減少糖分攝取之外,她還接受了放射治療,她更透露,自己正在服用大麻油來緩解疼痛,「很多大麻,我丈夫為我種的,」她說,「它有助於緩解疼痛,有助於睡眠。」 紐頓強是植物醫學直言不諱的倡導者,她說這主要是
現代人生活緊湊,常常飯後就趕著做其他事情,但請注意,以下6件事千萬別在飯後立刻做,否則會造成身體不適和負擔。 中、西醫觀點都指出,進食後,血液會流到脾胃去消化食物,因此在飯後做了會影響分散血液的活動就有可能造成脹氣、消化不良: 1.飯後運動 台中全德中醫診所院長張鈺鑫運動會促使氣血流向肌肉,導致脾胃缺乏足夠能量消化食物而導致不適。飯後做輕度強度的散步即可,若想跑步或激烈運動,則建議30~60分鐘後再做,因為食物進入胃部約30分鐘後,胃部會開始排空,但最理想是1~2小時後再運動。 2.飯後立刻刷牙 飯後立刻刷掉牙齒上的殘渣,聽起來很健康,但為什麼不建議呢?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指出,有研究顯示,進食後唾液會開始分解食物而讓口腔環境變酸,進一步軟化琺瑯質,如果這時再用牙刷刷牙會傷害琺瑯質,所以建議先用漱口水清潔口腔,大約15~20分鐘後再刷牙或用牙線清潔。 (進食時會讓口腔環境變酸、軟化琺瑯質,因此如果立刻刷牙可能會傷害到琺瑯質。圖片來源:Pixabay) 3.飯後睡覺 飯後立刻倒頭就睡也會傷害身體。洪育忠指出,睡覺時會讓人體的代謝和生理機能下降,不僅不利於消化,還會促使脂肪堆積,
白色衣服不論是單穿、配襯衫、牛仔褲都合適,但白色衣服穿久會變黃、有異味,其實都是因為你洗錯了,改變日常清潔的方式,就能讓白色衣服潔白如新。 首先,清洗前要先浸泡或局部處理。不論Polo衫、襯衫或是T恤,白色衣物最容易有黃漬污垢的地方就是領口和袖口。 家事達人陳映如表示,衣領袖口大都是皮膚油脂造成的泛黃,不論是否要馬上洗,都可以先塗洗碗精,「如果沒有要立刻洗,塗完放著沒關係,不會傷害衣物;如果要立刻洗,那麼塗完5~10分鐘等洗碗精分解髒污再下水,建議白衣服當天穿完都要立刻洗。」 陳映如解釋,穿完馬上洗,否則髒污卡在衣物中愈久愈難清理;即使只穿過一次沒有流汗或臭味也建議清洗,因為衣服接觸皮膚會有細菌、油脂或皮屑殘留,都會讓衣服黃掉。 「氧」系漂白水去黃漬 不傷衣物、不褪色 如果是腋下變黃,或是穿久了的衣服自然變黃,可以買含有過碳酸鈉成分(sodium percarbonate)的潔衣用品,先用一盆水加2大匙清潔劑浸泡1~2小時,它會產生小氣泡,可以去黃漬和殺菌,再丟進洗衣機洗。「過碳酸鈉不會傷害棉、化學纖維或混紡材質的衣服。雖然會傷害毛料或蠶絲,但這兩種材質的衣服以乾洗居多,所以一般不會用
從坐或蹲姿變成站姿後,會頭昏眼花、眼前一片黑,重心不穩還可能跌倒,這可能是「姿勢性低血壓」,研究發現,確實有方法可以預防,或加速緩解不適。 姿勢性低血壓對於不同族群的困擾程度大不同,年輕人可能只是暫時頭暈、過幾秒就沒事,但年長者卻很有可能因為暈眩、跌倒進而造成腦損傷或骨折等意外。現在有研究發現,只要做一個動作就能有效預防姿勢性血壓造成的頭暈問題。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的研究團隊找了22個曾發生過姿勢性低血壓的女性,分成3組,第1組完全不採取任何動作(對照組)、第2組在起身前反覆抬膝蓋30秒、第3組在站姿時腳交叉,研究團隊同時監控他們的血壓和心跳變化。 結果顯示,有做動作的後兩組在起身後,血壓和心跳會明顯高於對照組,而受試者主觀感受也證實,有做動作時,暈眩感和暈眩消失的速度比以往經驗改善許多。此研究刊登於《心律(Heart Rhythm)》中。 預防姿勢性低血壓 下肢運動有助血液回流 姿勢性低血壓是指,從坐姿改為站立後的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超過20毫米水銀柱、舒張壓下降超過10毫米水銀柱,由此可知,造成頭暈目眩跟血壓及腦部血液灌流有關。 當姿勢
「為什麼香港腳老是反覆發作、好不了?」是許多香港腳病人的心聲,既難以根治,甚且得過一次,似乎從此被盯上,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再脫皮掉屑。其實,除了生活習慣、用藥方式等因素,也可能是你的「膚質」讓黴菌纏上你。 香港腳在醫學上稱為足癬,是足部感染黴菌(皮癬菌)所導致。台灣因為高溫潮濕,估計高達4成的人有香港腳,就算自己沒有香港腳,身邊或多或少都有親友是香港腳的受害者,堪稱國民小病痛。 香港腳膚質可能是天生的,得過的人較容易再得到 香港腳雖然不是嚴重的疾病,但是難根治、長期如影隨形,加上容易搔癢、產生異味,還是很惱人。香港腳這麼容易反覆發作,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京硯聯合診所皮膚專科醫師蔡逸姍歸結出5大原因: 1. 高溫潮濕: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溫度、濕度都高,非常適合黴菌生長生存。 2. 擅自停藥:不論是自行購買藥物或醫師開的處方藥,很多病人使用藥物沒有耐心,肉眼看到症狀改善就停藥,其實黴菌還在,過一段時間又會復發。 3. 環境和生活習慣沒有改變:例如容易流腳汗以致鞋襪總是濕的、腳長時間悶著溫度高,或者不穿襪就直接穿鞋、襪子不吸汗不透氣等,甚至天天穿球鞋或包鞋,蔡逸姍也常見病人天天
「父親完全變成我不認識的人,」漫畫家米奧照顧臨終癌末父親,卻被父親痛罵「我恨你!」心靈受創的她把照顧經歷畫成漫畫自我療傷、並上傳臉書,因受廣大回響,「我才發現,原來照顧者的心情都是一樣的。」她提醒照顧者:多愛自己一點、也多照顧自己一點,才能在父母離開後「安全返航」。 漫畫家米奧原籍馬來西亞,現在是一名台灣媳婦,也是定居台灣的自由創作者。最近12年來,她還有另一個身份:「家庭照顧者」,因父母罹癌,她得不時回馬來西亞照顧父母。即便父母已相繼病逝,她仍忘不了這段巨大傷痛。 原因是,米奧從幼時就和父母非常親密。很能接受新事物的母親,每天會等她放學回家一起打電動;總是滿臉笑容的父親,則是在母親忙碌時,經常帶著她走走逛逛,出門買豆沙包、冰淇淋、或廣東炒麵吃,把她養得白白胖胖的。 所以,當父母相繼罹患肺癌和胰臟癌,米奧相當不捨。此外,父親因治療後變得虛弱、性情大變,再加上譫妄症狀,經常對她破口大罵:「給我滾開」、「我恨你」、「沒用的東西」、「白養你了」等語,而她全都聽進去了,內心十分受傷。 「我是你的小女兒,為什麼你忘記了?」當時米奧一度想不透,為什麼曾經這麼疼愛她的爸爸會變成這樣?加上照顧工作讓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