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不健康,憂鬱症、心臟病易找上身 3症狀快就醫
愈來愈多研究報告指出,慢性牙周炎和許多疾病有關,如今一項新研究表明,如果有牙周病、牙齦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疾病等風險都相對較高。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國人約有9成的民眾患有牙周病,其實不只台灣,放眼全球也是如此,「在英國和全球口腔健康狀況不佳非常普遍,當口腔疾病惡化時,會導致生活品質大幅下降。然而,到目前為止,人們對口腔健康狀況不佳與許多慢性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之間的關聯知之甚少,」參與研究的英國伯明翰大學應用健康研究所臨床講師約翰.錢丹(Joht Chandan)說。
為了瞭解口腔健康與許多疾病的關聯性,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研究團隊找來6萬多名牙齦、牙周發炎的患者,進行平均3年的隨訪,並和25萬名沒有牙周問題的民眾進行列隊比較,結果發現,有牙周病病史的人更有可能在3年內被診斷出其他疾病,像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這項研究發表在《BMJ Open》期刊中。
值得注意的是,牙周病與心理健康間發現有關聯。研究人員觀察到,有牙周病病史的人罹患焦慮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風險增加37%、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增加了33%、心血管疾病風險會增加18%、二型糖尿病風險也增加了26%。約翰.錢丹指出,「我們發現的證據表明,牙周病似乎與發展這些相關慢性病的風險增加有關。由於牙周病非常常見,其他慢性病風險的增加可能代表著巨大的公共衛生負擔。」
牙周病恐釀全身慢性發炎 身心都受害
事實上,確實愈來愈多研究發現,牙周病是多重慢性疾病的幫凶,像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鬆、失智,甚至癌症等,背後的機轉相當複雜,但可算是「慢性發炎」惹的禍。
因為牙周病就是口腔內大量細菌繁殖所造成的結果,口腔就像培養皿,牙周發炎時,牙周囊袋裡面的表皮因細菌侵蝕造成潰瘍,也成為牙周細菌進入全身循環的侵入點,當牙周細菌趁機入侵人體,進入到血液循環,就容易引發各種發炎反應,連帶增加發炎性疾病的風險。
「過去比較少見身心健康跟牙周疾病關聯的研究,不過這項研究算是大型系統性量化研究,因此這樣的結果應該有一定可信度,」翡冷翠牙醫診所院長林葳指出,這篇研究追蹤時間從1995~2019年,且樣本數龐大,BMJ期刊也是相當具有公信力的醫學期刊,這項研究結果值得參考。
「牙周病可能會造成牙痛、口臭、牙齒鬆動等,讓你吃東西不方便,甚至影響外觀、社交和自信,其實這些都是和身心健康直接相關,都可能會影響到心理健康,」不只如此,林葳也從臨床經驗發現關聯,曾有一位大學教授牙周病狀況嚴重,也因此影響門面,甚至沒辦法好好吃東西,連帶造成這位教授情緒低落,出現厭食症,但在經過全口牙周病治療、牙周再生手術、人工植牙等一連串治療,發現治療到一半,不只口腔狀況改善,情緒和厭食狀況也好轉,整個人氣色也變好,也因此林葳相信牙周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確存在關係。
不過悅世牙醫診所醫師呂孟頻指出,這項研究的研究方法容易令人誤會,雖然觀察到有這樣的狀況,但是其實研究團隊並沒有辦法證明牙周病和心理疾病直接相關,也沒發現背後的機轉,再加上成人牙周病和心理疾病盛行率都增加,也有可能只是研究對象高度重疊,才會呈現出這樣的高度相關。
儘管如此,呂孟穎認為,牙周病和心理健康間確實是有可能存在關聯,近年也發現失智和牙周病之間的關聯性,或許未來也會有更多研究能夠佐證這樣的說法。
牙周病菌危害別輕忽 3初期症狀出現快就醫
「其實牙周病是一個更可怕的隱形殺手,因為牙周病在發生的過程當中幾乎不會痛,」林葳說,不像蛀牙,牙周病常被輕忽,大家也小看了牙周病菌的危害。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細菌會逐漸增加,若是當身體有其它疾病、年紀大、抵抗力變弱、或是因過度熬夜而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造成大範圍感染。
想要預防牙周病,醫師強調口腔清潔最重要。呂孟頻說,牙周細菌4~6小時就會滋生、形成牙菌斑,因此最少一天需要刷牙3次,而且很多人都會忽略牙縫清潔,建議可以搭配使用牙尖刷或牙線,否則牙縫往往難以確實清理。值得注意的是,漱口水也能有效預防牙周病,但呂孟穎強調「一定要先把牙齒刷乾淨,用漱口水才會有效果」,許多民眾將漱口水取代刷牙,效果會大打折扣。
「牙周病是指被細菌破壞,骨頭開始發炎,牙周病的前期是牙齦炎,有牙齦炎的人更需要提高警覺加強控制不要讓牙齦炎發展成牙周病,」呂孟頻提醒,以下3個症狀是最初期、最容易被忽略的牙周病症狀:
1. 刷牙流血、牙齦無故流血
2. 口臭
3. 牙齒對冷熱變得敏感
這些症狀發生比例最高,且幾乎所有成人都有,因此若是發現有這些狀況,可別以為只是火氣大,而延誤就醫。
林葳則強調,除了要確實清潔外,至少每半年要定期進行牙齒檢查,透過預防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來避免更嚴重的後果發生,也呼籲民眾不要害怕,當牙齒發現問題,就要盡早處理,別讓小病變大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