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痕城市|「衣」生無量 循環經濟 AI助攻精準分

根據統計,全球一年製造衣服,用掉的聚酯原料,高達約5400萬公噸,卻僅有1%回收,絕大部分都成了難以分解的垃圾,形成環保難題。其實,全球都在尋找衣服到衣服的循環經濟解方,卻始終遇上布料分類、再製成本高的瓶頸。工研院研發,透過雷射光譜辨識衣料成分的「AI衣物分檢機」,能夠加速布料精準分類,成為舊衣再製原料;台灣也有少數品牌服飾,自己建立舊衣回收系統,再製循環衣,為地球節能減碳,只是,挑戰不小。

「這個雷射光是從裡面,打到這個透鏡,再下來聚焦到這些衣服纖維,再反射回來(分析衣服質料)。」

「現在(改良後)可以這樣,左拉 右拉,上揣下揣都OK(不會壞)。」

工研院材化所經理|江叡涵 :「(全球布料)聚酯纖維,用量最大是5400萬噸,但是衣服循環只有占1%不到。」

台灣20-45歲民眾,每年至少丟掉520件衣服,布料中的聚酯纖維占高比例,卻難以在自然環境中被分解。若新衣服生產不能等,舊衣服不丟棄,從新、舊衣服兩端,啟動循環經濟,可行嗎?連接雲端系統,統計衣服回收件數,累積回饋點數,提供消費者減碳誘因服飾品牌董事長 程鯤:「就這件外套 包含它的整個鬆緊帶,車縫線 製標 布標,繡花 這個拉鍊, 包含這個印刷 標籤,都是回收的單一材質。」

全台第一家,通過英國標準協會BSI碳足跡查證服飾商品。公司創辦人程鯤,製作循環衣,採用20%自家回收舊衣、邊角料加上80%回收寶特瓶;另一家廠商,新光紡織,回收舊制服再製,打造衣到衣循環圈;不過,挑戰很大工研院材化所經理|江叡涵:「像這一個衣服來說,它就是口袋是純PET,但是外褲它是PET跟棉的混紡。」

服飾品牌董事長 程鯤:「整個衣服製造過程當中,有時候你會有鈕扣 會有拉鍊,會有車縫線(異材質),不太可能 你再去把它先分拆,再進行回收。」

全球快時尚,善用異材質碰撞出新花樣,一旦廢棄,回收聚酯纖維,卻形同混入雜質,降低材料純度。「單一材質」,是全球舊衣循環的技術罩門 工研院材化所經理 江叡涵:「現在國際大廠它的分析報告來說,它就只能分析到,82%(聚酯纖維)的純度,它其實是不能做物理再生的。」

「我們採用的是一個雷射(Raman)光譜,我們可以看得到 彈性纖維,跟棉的材質(比例),(辨識)PET(聚酯纖維)純度,可以達到95%以上。」

「AI衣物分檢機」一秒鐘辨識一件衣服,獲得美國、台灣專利。聚酯纖維成分95%以上的,可直接造粒、抽絲,再製成衣服;80%以上,化學去雜質,同樣衣到衣循環;65%以上,可做成環保塑木。技術雖複雜,逐步克服;但產業串聯、改變消費者喜好,最難紡拓會織品設計處長 江夏碧 :「單一材質(服飾)輔料,或是扣子這些配件,它的豐富度還沒那麼夠,(服飾)樣態會比較局限在,某一些美感上面 。」

工研院材化所經理 江叡涵:「(產業鏈)真正地串聯起來,(更多廠商)站出來,做了這件事情,然後 大家發現 可行了,結果大家就會一起去進行。」

服飾品牌循環衣,成本增加約4成,但售價不提高,一年售出約1.5萬件,與動輒20萬、30萬件起跳的傳統品項,差距仍大服飾品牌董事長 程鯤:「它的色彩的鮮豔度,可能沒辦法像原來的(新材料),做出來的那麼亮眼,它沒有辦法 異材質地拼接,很炫的配件類 做在這個服裝上,因為那些是沒有辦法再分類,再分解 再再生循環 。」

消費者有意識,產業串聯,技術突破,一件小小的衣服,也有機會轉動巨大的循環經濟。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當令食材巧妙變化 打造花蓮特色蔬食餐
關懷來台留學生 推素行善不分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