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實驗 累積職場技能工具箱

其實,實驗不一定要從很大的專案開始,最好的方式是找到小機會就去應用,這樣當大專案來臨的時候,就可以根據上次小專案的經驗去做優化!(圖片來源/Andrea Piacquadio@pexels)

從台灣到新加坡,我很多時候都用了產品設計的方法在幫助自己成長。2016年,我帶著4年的職場經歷踏上新加坡這片陌生的土地,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裡,我必須拋開舊有的框架,重新學習一切,每一步都彷彿在實驗室中探索未知,就像在產品開發的世界裡,實驗(experiment)不僅是一個步驟,還是一種必經的轉變過程。

來到新加坡後,我發現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滿著不平凡的挑戰。從餐廳點餐、超市購物到與同事的簡單日常對話,每一個動作都需要重新學習和適應。去買咖啡豆時,我想請對方幫我磨豆,我還會把grind講成brand,幸好店員理解我的比手畫腳,才沒造成誤會。工作上,我也面臨著類似的轉變。從進行全英文的使用者訪談,到全英文主持設計思考工作坊,每一次的新機會都是心理上的一個小挫折,我需要不斷去調整怎麼才是比較好的方式。

記得第一次用英文進行使用者訪談,每句話的開場、每個問題的提出,我都得仔細思考,生怕語言的障礙影響到訪談的品質。訪談當地人的時候,他們很多方言是我不理解的,解讀時也常常會有些誤解。譬如說新加坡人在地的方言「oh my god, so sian......」我一開始以為是「sand」,想說什麼是「很沙」?上網查也查不到,直到我問新加坡本地人,才知道是「很無聊」的意思。也有使用者說「哇某些餐廳很 Atas」,我完全不知道什麼意思,查了之後才知道是「很華麗、高級」的意思。因為這樣的過程,我都會把這些方言記在筆記本中,搭捷運時就隨手翻閱記憶。而在訪談過程中,我也標註了很多紅字以便往後回溯,這樣訪談結束會比較好彙整。最後,在跟團隊報告的時候,還需要思考怎麼綜合所有訪談,並與各國利益關係人彙報,每個環節對我來說都是新的挑戰,但因為嘗試過,所以更知道下次應該怎麼優化。

而設計思考工作坊,更是一場大膽的實驗。如何用英文推進對話、如何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團隊成員投入討論,這些都需要我在實踐中尋找答案。這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對工作方式和思維模式的全面調整。

這些看似很簡單,不就是把本來那一套轉成英文版本嗎?但因為公司不同、團隊組成多元,加上我也不是這麼資深等等因素,我必須重新思考要怎麼在新公司執行不同的專案類型。其實,實驗不一定要從很大的專案開始,最好的方式是找到小機會就去應用,這樣當大專案來臨的時候,就可以根據上次小專案的經驗去做優化!

我開始觀察、學習同事們的工作方式,一一彙整成我需要的素材,然後再結合過去的經驗,把工作坊跟訪談因應產品與團隊做出修改,這樣不僅能讓團隊成員在參與過程中有熟悉感,他們也會看到一些新的觀點。我把這些資訊統整與內化再轉變的過程當作一種實驗,每次實驗後,我的工具箱又多了一個技能,然後我又可以再把這技能因應不同專案,做出客製化的調整。因為每次小專案的實驗,我開始更了解產品的全局觀,也更知道不同的專案可以用不同的框架去解決問題。

每一次的實驗,都讓我在這個快節奏、多元文化的新創公司中持續成長。透過不斷的嘗試和調整,我學會了如何在全英文的工作環境中有效溝通、如何快速累積我的工具箱,如何將自己的專長與新創團隊的工作方式融合。我漸漸熟悉在全英文的環境工作,執行上也因為工具箱技能的累積,變得比較游刃有餘。

迷你工作坊。(圖片來源/商周出版,下同)

鎖定低成本、高價值的專案

每個在進行中的專案都一樣重要,不管是公司的專案或是自己在做的 sideproject。別人會問我,我要上班、要做社群分享、要去學校教學、要錄製自己的頻道等等,我要怎麼安排時間,難道不用睡覺嗎?

其實,我在排程不同專案的時候,常會舉一個「影響力矩陣工具」作為例子,我們無法一次做完所有重要專案,所以必須排出優先順序,影響力矩陣就是這樣一個工具,評估專案需求所屬的象限,然後排出優先順序。簡單地說,就是以投入成本作為橫軸、影響力作為縱軸,劃分出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高投入、高影響」:有心力再做投入,因為放在這格象限需要長期規畫才能得到較高的價值。

第二象限「低投入、高影響」:可以現在立刻做。

第三象限「低投入、低影響」:因為影響不大,可以暫時忽略。

第四象限「高投入、低影響」:目前可以完全忽略。

當然,你也需要去看自己一週的時間成本,可能一次可以做兩個side project,但比例跟時間也要有所調整。譬如說第一個專案還在早期需要高投入成本的時候,那第二個專案可以花費的時間就比較少。

人無法同時專注在所有事情上,工作也不是生活的全部,該放下時就放下, 該專心時就專心。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可以同時做很多事情的原因。善用時間、排出優先順序,然後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專案管理四元素

專案管理的世界中,我們可以常常聽到四個決定開發優先順序的因素:時間、資源、品質、產出數量。

這幾個元素是一個Yahoo!主管開會時提到的,那時我的利益關係人管理能力非常差,很常不知道怎麼排優先順序,好處是我可以快速產出東西,但長久下來也不是辦法,主管那時候看不下去,就在白板畫出這四個元素:「在排優先順序的時候,這四個元素之中,一般狀況是我們只能選擇三個。」

我一臉困惑地說:「為什麼?」

他說:「假設產品經理想要在特定時間開發更多的功能,那我們勢必就要犧牲品質,而且是在有資源的情況下去開發。假設他想要的是高品質的功能,那我們需要的就是資源跟時間,那麼開發超多功能就不是第一優先。」

雖然產品設計師不是產品經理,但我們需要去管理利益關係人,從專案管理的角度而言,在數量、資源和時間取得平衡,才能維持高品質的產品。

所以我們需要依照排列優先順序,選擇三個固定的元素,至少必須保留一個元素是有彈性的,如此一來,我們才知道必要時哪裡還有調整的空間。這也是優先順序的重要性。

聽完之後,我認真回想了我的專案,的確,如果我們什麼都要,沒有排優先順序,造成和團隊之間期望值不對等,只會造成大家的困擾。

「排列優先順序」與「溝通清楚期望值」,是我學到很重要的一課,每當我遇到無法決定的問題時,我都會篩選出我覺得當下情況最不重要的元素,然後繼續前進。

內容來源:《我28歲,領世界級薪水:從指考英文20分,到影響6億人日常生活的首席設計師》商周出版授權轉載。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華爾街一起唱空? 巴克萊估2025年AI算力似夠用 可支援歐美1億多白領
10年內AI將取代人類!比爾蓋茲預言:剩3工作倖存....醫生、老師職位不保
美國無法改變和改造中國:中國的政治邏輯、民情秩序與美國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