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亂放生!外來魚種強勢入侵 「原生魚類」生存拉警報

圖/TVBS
圖/TVBS

近年來,台灣各地水域頻頻傳出外來魚種大量繁殖的警訊,牠們適應力強、繁殖速度快,重點是牠們沒有天敵,會捕食原生種的小魚,嚴重威脅到原生魚種的生存空間。像是大湖和碧湖,兩座公園的外來種比例,高達87%與92%。其中,琵琶鼠魚和吳郭魚是最強勢的入侵者,對生態帶來嚴重威脅。

大湖公園,成為在地民眾的開心漁場,大量外來魚種被放生棄養,根據海漁基金會統計,大湖和碧湖,兩座公園的外來種比例,高達87%與92%,數量相當驚人,牠們霸佔棲地,在湖面下掀起一場無聲的生態災難。

海漁基金會生態專家張嘉宏:「兩個湖加起來超過十萬隻,一隻成熟的琵琶鼠,牠就是會有,一次至少兩千到三千隻就產出了,所以我們撈一兩萬隻其實就只是,頂多是五對琵琶鼠產出的量。」

台北市公園處花卉中心主任宋馥華:「我們在110年的時候,就開始跟民間團體合作,用圍網的方式去,把這琵琶鼠魚移除,3年多下來已經累計了,七萬多條的琵琶鼠魚,這數量其實相當的大,然後也蠻驚人的就是說,我們這兩個湖裡面,居然有這麼多的外來種,這還只是琵琶鼠而已。」

俗稱垃圾魚的琵琶鼠魚,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四十多年前被引進台灣,是一種觀賞用的熱帶魚類,不僅生命力強,在野外也完全沒有天敵,但現在卻因人為棄養,氾濫成災。

圖/TVBS
圖/TVBS

台北市公園處花卉中心主任宋馥華:「這些外來種有一些是釣客帶來的,因為他們釣不到魚,他們就把牠們從基隆河釣到的魚,放到這個大湖碧湖來,然後放進來之後,牠們繁衍之後,他們就可以繼續釣,所以你就知道說這些外來種,其實牠們如果入侵了台灣的湖泊之後,牠們生存下來的話是相當的可怕。」

海漁基金會生態專家張嘉宏:「這四顆其實是六顆,它本來是平的,可是因為那個位置琵琶鼠打洞,就掉下去了。」

湖岸邊圍起封鎖線,罪魁禍首,正是琵琶鼠魚,牠們在土縫中鑽洞築巢,長期侵蝕地基,導致湖岸掏空多處崩塌。

海漁基金會生態專家張嘉宏:「一隻公魚牠就打一個洞,讓母魚進去產卵,那如果這裡有兩百對的話,就會打兩百個洞,洞打太多的話,最近在施工的這就是因為,前年發生有崩塌的現象,所以去年年底進行護岸的整修。」

生態專家左承偉:「這個小池,它其實因為它水相對淺,然後它又是這種黃泥的這種土質,它的邊坡並不是水泥的,所以琵琶鼠就非常喜歡,在這個地方打洞築巢,洞越來越多之後,旁邊邊坡的岸石頭座椅就開始垮,那所以今天來這邊就是,我們在討論這裡要怎麼去修復,一方面就是以後隔絕,不要讓這個地方再變成,琵琶鼠來這邊繁殖的熱點。」

琵琶鼠魚大量侵入,在台灣的溪流湖泊河川中,佔地為王。

海漁基金會生態專家張嘉宏:「大安森林公園的大生態池,在一年的期間,總共抓了三百七十七隻,全台灣低海拔淡水的水域,幾乎都有牠的蹤跡。」

外來魚種入侵,已是全面性問題,尤其在部分封溪護魚河段,數量已經超過原生魚類。

記者劉彥萱:「新北坪林好山好水,不過北勢溪這裡,同樣有許多外來魚種入侵,像是吳郭魚翹嘴鮊等等,而這些強勢的外來魚種沒有天敵,會捕食原生種的小魚外,也嚴重威脅到原生魚種的生存空間。」

生態專家左承偉:「這個地方呢,因為它是翡翠水庫的上游,所以它受到水庫的影響,那經過這麼多年的演替之後,現在主要的外來魚種,大概是以鯉魚為主,那其次就是像圓吻鯝,那(境內外來種)翹嘴鮊也有,所以在這邊的原生種,其實數量已經非常少。」

坪林屬於水源保護區,孕育豐富生態,過去這片水域,棲息著鯝魚石賓纓口鰍,蝦虎魚等原生魚類,但如今數量大幅減少,與人為改變水域環境密切相關。

圖/TVBS
圖/TVBS

生態專家左承偉:「我們現在創造了一個環境,一個水域環境,是很有利於牠們存在,因為北勢溪以前,是很多大石頭流速是很快的,現在因為你的治水防洪需求,就把它整成像河川,然後做了很多這個攔沙壩,或者是所謂的固床工,那它就變成一階一階一階的,這樣讓流速減緩,當然你對治水來講是有好處,可是你對生態來講,這個就是負面的,為什麼,因為那些需要比較流速快的,需要水溫低的原生魚種,牠就比較不適應了,再加上有更強的競爭對手進來,那牠慢慢就會被演替掉。」

嘉南藥理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系教授黃大駿:「通常我們在使用的時候,丟下去我們就要快拉,鐵片或者一般我們講的湯匙,這種沉底性的魚餌,我們就是快丟快拉。」

利用路亞釣捕移除外來魚種,嘉藥大學教授黃大駿,保育台灣水域生態超過十年,每學期都會帶學生,來到二仁溪流域教育中心,進行外來種移除課程。

圖/TVBS
圖/TVBS

嘉南藥理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系教授黃大駿:「我們這邊主要是,今天有一些大一、大二的學生,因為我們在四月左右,我們實驗室會開始幫,墾丁國家公園進行,外來種移除的工作,在每年四月之前,我們就開始要做一些,簡單的行前訓練。」

嘉南藥理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系教授黃大駿近幾年,配合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執行外來魚種除害計畫,因為在龍鑾潭,生性兇猛的線鱧大量繁殖,導致原生種餐條魚族群減少,候鳥無魚可食,威脅水域生態的多樣性。

嘉南藥理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系教授黃大駿:「105年我們發現它暴增,106年我們在調查的時候發現,那邊的原生魚種餐條,數量就瞬間變得很少,那這個地方的餐條,剛剛好又是一般冬候鳥,到台灣休憩的時候,到龍鑾潭主要的一個餌食,那如果線鱧,也會去吃這些食物,它們兩者之間,就會產生所謂的競爭,外來魚種進來之後,很難去做根治,所以等於說我們一直把線鱧,壓制在一定的族群量,那當然我們這幾年,也開始在希望看到的是,我們移除之後,東候鳥也好,我們常講的一些水鴨也好,只要利用到龍鑾潭,這一個水域的生物,有沒有辦法有機會,在後面幾年會慢慢地回復,跟慢慢地增加,當然前提是,不要有人在這邊亂放。」

外來魚種之所以大量繁殖,其實和民眾的放生行為,脫不了關係。

宗教團體到傳統市場,漁港購買活魚,準備進行放生,相信這是一種慈悲行為,殊不知不當的放生,很可能是放死更帶來生態危害。

嘉南藥理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系教授黃大駿:「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偽善,你不想殺死牠,可是這個生物到了這個棲地,牠可能殺死,更不相關的一些生命,那我覺得這個就是,可能要跟一般的民眾,好好教育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

不當的放生行為,若持續進行,再怎麼移除,恐怕也難阻止,這場生態浩劫,民眾停止任意放流外,政府也該正視問題,攜手民間團體,尋找防治與移除對策,還給本土魚種,應有的生存空間。

 

更多 TVBS 報導
企業留才新顯學!員工重「培訓」 渴求AI技能
留才下重本! 供北漂族「宿舍改裝+免租金」VS幫存退休金
打造職場新思維 推人才DEI策略 多元共融成留才關鍵
工作好無趣!不想上班!亞洲多數員工 心理健康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