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為何放棄武力犯台?沈志華曝「這1項因素」扭轉:美國考慮幹掉蔣介石的多種計謀

俄烏戰爭、中東戰火後,台灣海峽被視為潛在的國際火藥庫,美國智庫模擬許多中共武力犯台的兵推,中共對台政策思維回到毛澤東的「解放台灣」戰略。冷戰史研究權威、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沈志華梳理史料指出,毛澤東最終未能完成統一台灣的宏圖大業,直接和表面的原因是朝鮮戰爭(韓戰)爆發,但另有其深層原因和問題本質——為什麼1950年中共放棄武力攻台的計劃?

沈志華27日接受中研院近史所邀請來台演講「中蘇同盟、朝鮮戰爭與中共武力攻台的困境」,他從歷史上探究「中共犯台」問題,時光倒回到1949年,毛澤東雖然把蔣介石趕到小島上,但籌劃2次解放台灣戰役未竟其業,晚年有著無奈與悲愴。毛澤東說是「錯失良機」,但他真的存在這個歷史機會嗎?沈志華從美蘇國共四方龐雜的史料堆中耙梳,分析1950年中共為何放棄武力攻台計劃的原因,指出下列幾點:

《中蘇同盟條約》締結,造成美、蘇改變立場

首先,沈志華指出,真正影響中共武力攻擊台灣的原因,表面上的原因是朝鮮戰爭(韓戰),但真正核心和關鍵是《中蘇同盟條約》(全文為《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蘇同盟條約》的簽約締結,導致蘇聯和美國都改變了原先的立場,從而完全斷絕了中共武力攻台的可能性。

<cite>中國與北韓邊界,左起:金日成、毛澤東、<a class="link " href="https://tw.news.yahoo.com/tag/史達林" data-i13n="sec:content-canvas;subsec:anchor_text;elm:context_link" data-ylk="slk:史達林;sec:content-canvas;subsec:anchor_text;elm:context_link;itc:0">史達林</a>(AP)</cite>
中國與北韓邊界,左起:金日成、毛澤東、史達林(AP)

沈志華指出,當時蘇聯的態度非常關鍵。倘若蘇聯全力支持,中共還是有希望「解放台灣」。劉少奇和毛澤東訪問莫斯科時,向史達林提出要求,希望蘇聯幫中共攻台,史達林同意間接幫助,提供海空軍裝備和顧問。當萬事皆備,只欠東風之時,中共和蘇聯在《中蘇同盟條約》談判過程中,發生了兩個重大事件。

其一是中共對於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演說進行反駁的方式,讓史達林大為不滿。史達林要求中共以外交部名義發表反駁聲明,但毛澤東偏偏讓胡喬木以新聞出版署長名義發表談話。史達林勃然大怒,指責中共背棄承諾,更擔心與美國接近,從而改變了援助中共解放台灣的立場,停止一切海空軍裝備的提供。

其二是中共關於「旅順、大連和中長路協定」的方案,引起了史達林的極端不滿和憤怒。史達林為了蘇聯在遠東的戰略利益,力圖防止中共靠近美國,改變了援助中共武力攻台的立場,突然決定為北韓領導人金日成進攻南韓大開綠燈。

<cite>劉少奇和毛澤東訪問莫斯科時提出要求,希望蘇聯幫中共打台灣,史達林(右)同意間接幫助,提供海空軍裝備和顧問。(美聯社資料照片)</cite>
劉少奇和毛澤東訪問莫斯科時提出要求,希望蘇聯幫中共打台灣,史達林(右)同意間接幫助,提供海空軍裝備和顧問。(美聯社資料照片)

從棄台到保台,美國對華政策大逆轉

其次,美國對華政策和對台政策的基調開始改變,即從放棄台灣、任由中共占領轉變為保護台灣、阻止中共解放台灣。中共最開始攻台計畫,想法比較簡單,主要考慮三要素:一是解放軍過長江後勢如破竹,國民黨基本上有沒抵抗,因此認為攻打台灣,只不過是輕而易舉;二是中共指望台灣的內應,起義來歸;三是指望蘇聯海軍、空軍支援,中共主攻陸戰。但後來情況逐一改變。

沈志華指出,一方面台共蔡孝乾等人被破獲、投降,同時1949年10月的金門古寧頭戰役因情報出問題,加上不懂海戰導致失利,而史達林也未直接應允提供中共協助。且中間在歷經國共美蘇四方心理角力戰,後來不斷演變。美國對華戰略轉變,從棄台轉向保台,台灣對於美國安全的戰略地位,受到各方重視,保台意見紛紛出籠。

第三,如果蘇聯援助中共,美國分裂中蘇成功,中共是否會與美國走在一起?有一點可確定,毛澤東和史達林都要「中蘇同盟」,不願走到破局那一步,都是出於各自對安全和發展的戰略考量。

沈志華指出,史達林的擔憂和疑慮確實存在,其實這就是雙方的心理較量,如同朝鮮戰爭初期,毛澤東和史達林在中國出兵問題上的交鋒一樣。「與蘇聯結盟」和「解放台灣」,是中共都想達到卻又互相矛盾的兩個目標,由於史達林對中共的讓步,毛澤東選擇了「與蘇聯結盟」,也就不得不放棄「解放台灣」。

<cite>蔣介石(左)熱烈招待艾森豪(右),艾森豪是唯一任內來台的美國總統。(美聯社)</cite>
蔣介石(左)熱烈招待艾森豪(右),艾森豪是唯一任內來台的美國總統。(美聯社)

韓戰爆發、第七艦隊協防,壓倒駱駝的最後稻草

第四,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還是國際問題?沈志華指出,「朝鮮戰爭(韓戰)爆發前,是國共內戰的繼續;朝鮮戰爭(韓戰)爆發後,台灣問題不僅是中國內政問題。」

沈志華指出,國際提出「台灣中立化」,讓美國託管台灣,但蔣介石統治成了最大障礙。當時,美國想盡各種方式要取代蔣介石,包括策動孫立人、胡適上位,一度安排石蔣介去南韓,但李承晚不願接,甚至要把老蔣放到太平洋的小島上。蔣介石灰心喪志之餘,曾不得不同意美方,如果讓遠東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管理台灣,蔣介石自己可以接受。

然而,朝鮮戰爭爆發,不讓中共打台灣,也不讓台灣反攻大陸,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朝鮮戰爭阻止中共解放台灣的影響,主要不在於第七艦隊切斷了武力攻台路線,而是把台灣問題納入遠東地區的國際安全範圍。

<cite>1950年7月,投入韓戰的美軍離開南韓大田廣域市的火車站,準備到前線(美聯社)</cite>
1950年7月,投入韓戰的美軍離開南韓大田廣域市的火車站,準備到前線(美聯社)

毛澤東晚年頓悟:「中共武力攻台就是解不開的死結」

毛澤東直到在1958年才真正看明白,「中共武力攻台就是解不開的死結」。1958年9月13日,中央軍委下發指示稿,其中一段話,「解放台灣雖屬我國內政,也是更嚴重的國際鬥爭,要從長計議。」

到了1975年,毛澤東與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有一段談話,「美國老拿台灣跟我說事,台灣事小,世界事大。」其意所指,是把台灣留在美國人手裡,還是比較好的。後來,季辛吉返國向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報告:「毛澤東不是關注台灣問題,而是再多關注也沒用,因為解決不了台灣問題。」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