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擬在政府採購中優待國產品 分析:進一步走向固步自封
“一看見它,我就想起自己被割了一脖子的血。買國產(產品)便宜一半或三分之二,但是買國產的一年要買幾個,進口的你買一樣東西可以用幾年”。數月前,廣州市民梁小姐透過網購買了一個國產電飯鍋,可是郵寄到家裡後才發現電飯鍋無法使用。她想換貨,卻遭客服中心拒絕。
梁小姐說:“不是說不通電,但是它(電飯鍋)就是不工作。我不要求他退貨,只要求他換貨,但是客服一直說,我已經過了‘售後’。”
這次遭遇使梁小姐對國貨的信心大減。長期以來,中國產品的質量備受國內外消費者質疑。中國當局卻有意鼓勵政府採購時優先選擇國貨。財政部12月5日發布通知,就政府採購領域本國產品標準及相關事項向社會征求意見,其中最引起關注的是在政府採購時,給予中國製造產品優於國外制造產品的價格評審優惠。
根據意見稿,在政府採購時有中國產品和非中國產品參與競爭時,對中國產品的報價給予20%的價格扣除,用扣除後的價格參與評審。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生產的產品也比照辦理。有分析相信,此舉是為了抵消美中貿易戰對中國供應鏈造成的沖擊,卻可能導致中國進一步走回頭路。
財政部:外資符合要求可享政策優惠
根據中國財政部的通知,本國產品標準須符合三項條件:一是產品在中國境內生產,在中國關境內實現從原材料、組件到產品的屬性改變;二是產品的中國境內生產組件成本達到規定比例要求;三是要求特定產品的關鍵組件在中國境內生產、關鍵工序在中國境內完成。
中國財政部強調,上述政策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無論是內資還是外資企業,只要產品符合標准即可享受政策優惠。
財政部還明確,上述標準體系將分步建立,將於三到五年內制定有關產品的中國境內生產組件成本比例要求等。在這之前,只要產品在中國境內生產,即被視同為本國產品。
特朗普上次出任美國總統期間,美中爆發貿易戰。在今年的競選期間,他也表明重返白宮後會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至少60%的關稅。學術交流平台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 首席經濟學家黃大衛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中國財政部的最新舉措旨在抗衡美國提高關稅對中國供應鏈造成的衝擊。
黃大衛說:“符合中國制標準的產品成本總和佔比80%以上這個標準,基本上,絕大部分相對中高端的電子產品跟資訊科技產品基本上不符合,尤其是軟件,基本上沒有中國制造的成分。它是基於特殊考慮。清零放開之後,中國的產業外移比較嚴重。從2018年首次(美中)關稅戰至今的五、六年時間,絕大部分敏感產業已經外移。非敏感產業也由於擔心川普(特朗普)上台後(可能)徵收的巨額關稅,也向東南亞國家轉移,而且轉移得比較徹底。。。中國擔心整個產業鏈都被移走,它是想把外資的產業鏈拉回到中國。”
2023年中國全國政府採購規模超過33929億元人民幣。黃大衛分析,財政部的舉措主要針對三類產品:一,大型工業生產和機械電子設備;二,電腦、電視、電話、辦公器材、建築材料等消耗品;三,和資訊科技有關的軟硬件。他估計,短期內國企可能會受惠於有關措施,但無法解決中國經濟存在的結構問題。
企業對內外銷產品有不同質量標準
據《彭博社》分析,中國當局期望厚待國貨能鼓勵外商保留在中國的生產線,但黃大衛卻有保留。
黃大衛說:“絕大部分在中國生產的外資企業,附加值都在於外企本身而不在原材料,所以高附加值產品跟採購是無緣的,因為高附加值產品往往利潤較高,關稅也比較重。比較敏感的企業要在中國生產的話基本上很難重新出口到美國、歐洲。兩者相權衡下,離開的步伐估計不會減緩。採購大部分是國企中標。其實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的騰飛主要依賴民企的騰飛。過去幾年我們看到,國有企業一直在蠶食民企的份額。在政府採購裡面,民企的佔比並不太高,哪怕它增加20%比例,我估計,國企的比例依然過大。短暫的效果可能讓國企有一定盈利,但是中長期來說並沒有改變中國的經濟結構。”
出於安全原因化名 “伍先生” 的澳門廠商對美國之音表示,中國是有能力生產高質產品,問題的癥結在於不少中國和外資企業會因應內銷和出口而設定不同的質量標準。
伍先生說:“同樣是中國製造的 ‘耐克’,球鞋使用進口膠水和國產膠水,出來的質量可以完全不同。面向國內市場的產品無法使用進口原材料,真的會比較容易壞。(進口)膠水是有錄像機(監控探頭)看著的。用完之後容器是要歸還的。‘耐克’ 就是看得那麼緊,所以不是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不行,只是核心技術中國擁有得很少。市場 ‘內捲’ 和監管不力導致中國產品令人詛喪。出口日本和在國內銷售的 ‘海天醬油’ 配方是不一樣的。出口香港的蔬菜和深圳本地銷售的並不一樣。”
經濟學者黃大衛擔心,財政部向參與政府采購的中國產品提供價格評審優惠,會牽一發動全身。
黃大衛說:“自從2018年美中貿易戰後,中國越來越難獲取歐美的現金技術、設備,所以現在基於在短時間內完全以國產(設備)替代的話,這些設備可能跟目前的市場需求並不匹配。其實中國的產品可以做得很好,它的出口標準很好,但是要是完全按照國內採購、消費的標準來做的話,產品質量無論是耐用度、穩定度、及精度等方面,肯定大不如出口產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把所有東西逐步國產化的話,政府出錯的情況可能有所增加。信息交換的速度和穩定性會有明顯影響。繼續這樣運作的話,可能會降低整個政府的辦公效率,準確率會降低。”
中國國產品或走向固步自封
中國經濟評論員金山(化名)認為,財政部此舉名義上是保護中國製造的產品,但反而會削弱中國貨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金山說:“長此以往會出現後遺症:中國產品就成為閉門造車的結果,沒有橫向的可比性。自己造出來,自我感覺良好,固步自封,也會影響到政府對自己的產品缺乏國際視野、國際觀的評價標準。沒有進入優惠政策範圍內的產品會面臨大問題,因為現在好多產品普遍的盈利能力非常小,非常低。”
金山強調,中國財政部的舉措具有深層象徵意義,影響極為深遠。
金山說:“表明中國真正走向閉關鎖國的路,開始與國際進行深度切割。當然,由於這幾十年 ‘走出去’ 這個國際化策略,(中國)與好多國家在國際產品和貿易有深度的捆綁。一下子可能不能完全切割乾淨,但是這種趨勢一旦形成的話,對國家未來發展是慢性自殺一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