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戰爭:中國的政策如何影響以色列、伊朗和黎巴嫩的華人社群

2024 年 11 月 26 日,位於以色列北部,天空有兩道白煙。
2024 年 11 月 26 日,以色列鐵穹反導系統開始攔截從黎巴嫩發射到以色列的飛彈。 [Reuters]

「他們為什麼不殺你?」「強姦你?你想得美。」在哈馬斯襲擊以色列南部一周年之際,胡小姐(化名)在中國社群媒體上發布的影片的評論區中充斥著仇恨言論。

胡小姐是中國公民,在以色列生活了大半輩子。在影片中,她坐在公寓的沙發上,談起了去年哈馬斯從以色列劫持人質一事。胡認識其中一些人,在說到過去一年的戰爭給以色列平民帶來的痛苦時,她流下了眼淚。

「僅僅因為我住在以色列,我就在網路上受到攻擊,這給我帶來了很大的痛苦,」胡小姐說。胡的影片並沒提起加沙,這引起了中國網民的批評甚至騷擾:這也並非意料之外,畢竟中國政府的官方立場與她的觀點大相徑庭。

中國外交的旁觀者身位

戰爭一開始,北京就一直公開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並批評以色列。迄今為止,中國並沒有譴責去年10月7日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相反,中國重點聚焦之前的佔領行為,以及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發動戰爭後不斷惡化的人道局勢。

這一立場可以追溯到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創始人毛澤東將巴勒斯坦的命運與中國的反帝鬥爭聯繫在一起。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研究員喬納森·富爾頓(Jonathan Fulton)表示,這種心態在中國幾代領導人中引起共鳴。

然而,這種支持僅限於人道主義和外交層面,中國迄今一直避免進一步介入。

中國主要重複著相同的立場,包括呼籲緩和局勢及推動兩國方案,藉此爭取全球南方國家的支持,同時避免讓自己更深陷入衝突的風險。

然而,專家表示,儘管中國努力將自己定位為中立的調解者,但這種旁觀者的狀態讓人對於中國能否成為真正有效調解者產生懷疑。

中國亦成功促使沙特阿拉伯和伊朗這兩個長期對立的國家恢復外交關係,但專家表示,中國尚未能夠在中東建立足夠的外交影響力來理解錯綜複雜的權力格局。

富爾頓說:「所有這些地區都將中國視為實現發展目標的有用合作夥伴,但在嚴肅的調解工作方面,中國卻沒有這樣的經驗。」

海外華人感受的落差

可以說,中國政府的做法主要是嘴上功夫。BBC聯繫了該地區的華人僑民,以便更好地了解這些辭藻的被接受程度。

從以色列、黎巴嫩再到伊朗,中國公民親身面對當地人不同的反應:敵意、熱情與冷漠。

胡小姐的故事只是中國官方立場與一些華人社群情緒之間差距的極端案例。但即使華人社群大部分與中國政府觀點相同,這些海外中國公民仍然感受到戰爭的痛苦,並受到北京外交立場的影響。

以伊朗為例,它支持加沙的哈馬斯及黎巴嫩真主黨兩大武裝組織。10月1日,伊朗向以色列發射了100 枚飛彈,而以色列也對伊朗進行打擊報復,伊朗在這場衝突的角色提升至危險水平。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站在伊朗一邊,在國際舞台上支持該國。標準全球(S&P Global)收集的數據顯示中國幾乎進口伊朗所有的石油。

憑藉兩國之間的牢固關係,在伊朗生活了12年的中國公民朱女士幾個月前在德黑蘭市中心開設了一家酒店,為來伊朗尋求商業機會的中國人提供服務。

在以色列和伊朗互相發動襲擊之前的幾個月,該酒店住滿了長期租戶和短期住客。但她說,局勢升級之後,由於擔心安全風險,「所有人都離開了」。

朱小姐說,離開的人擔心如果情況惡化,撤離的費用會很高,亦不確定會否有人協助他們撤離。

現在酒店空無一人,她的生意也受到了重大打擊。最終,中國的大力支持並沒有讓其國民在伊朗感到安全。

中國國旗帶來的安全感

但中國的中東政策並沒有讓所有海外僑民陷入困境。在黎巴嫩,中國與該國的友好關係也給僑民帶來了利好消息。

除了在以色列入侵後向黎巴嫩提供人道援助、樹立正面形象外,中國政府還從黎巴嫩撤離了200多名國民,這是近十年來的首次此類任務。

在中國大使館發出撤離呼籲後,在該國生活了三年的中國商人盧先生就登上了停靠在貝魯特港的一艘撤離船。

「我在 9月29日收到使館的通知,第二天我們就登上了開往塞浦路斯的船,」經塞浦路斯抵達沙特阿拉伯的盧先生說。

「現在提及《戰狼》這部電影實在是陳腔濫調了,」他笑道,「但當我看到中國國旗時,我真的感受到了那種強烈的安全感。」

夢想戰爭結束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響應撤離的呼籲。

目前尚無官方公開統計有多少中國公民在黎巴嫩生活,但據在貝魯特生活了20多年的趙穎介紹,戰前中國公民人數不到1000,其中許多是聯合國駐黎巴嫩南部維和部隊的中國軍隊成員。她說,撤離後,只有少數中國平民留在該國。

趙穎就是其中之一——在經歷了2006年以色列與真主黨戰爭並拒絕撤離後,她再次選擇留下來。她對黎巴嫩強烈的個人情感勝過留下來的風險。

趙穎在北京隨祖父母長大,後來搬到世界各地。她為自己的獨立感到自豪,但黎巴嫩給了她一個「她過去沒有想到過」的家。

嫁給一名黎巴嫩男子的她談到週日與家人共進午餐,在陽光明媚的日子前往海灘,以及現在「離不開」的塔布勒(Tabouleh)和扎塔爾(Zaatar)菜餚。

現在,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趙穎說她不想離開黎巴嫩,並希望孩子能夠在這樣一個充滿愛和關懷的國家長大。

對中國政府來說,停火意味著該地區更加穩定——這對中國在中東的經濟野心至為關鍵。但對於該地區的許多僑民來說,恢復和平意味著更個人化的事情——在他們祖國以外的家過上正常的生活。

11月27日,黎巴嫩真主黨與以色列正式簽下停火協議,給長達一年多的戰爭畫上了一暫時的句號。現在仍身處黎巴嫩的趙穎也談起了戰爭結束之前許下的承諾。

在一個集結幾乎所有在黎中國公民的微信群組裡,人們早早就開始夢想戰爭結束。「如果黎巴嫩戰爭在年底前結束,我們承諾,按照黎巴嫩的傳統,我們將輪流舉辦晚宴,」趙穎說,「我們所有人都很沮喪,但我們必須有一些期待。」

國界另一邊、身在以色列的胡小姐的夢想也大致相同,她也希望戰爭能盡快結束。 「沒有人應該過這樣的生活。」她對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痛苦表示哀悼。

看更多相關新聞
暗批以色列?拜登手持《巴勒斯坦之殤》受矚
加薩平民搶糧爆踩踏命案「3女活活被擠死」!衝突持續逾1年 超過4.4萬加薩走廊居民死亡
靠山被烏克蘭和以色列纏住 敘利亞總統遇上大麻煩
商討加薩停火 哈瑪斯代表團將前往開羅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