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剝離 劇烈撕裂痛 常伴隨前胸痛到後背

前交通部長郭瑤琪因主動脈剝離逝世。輔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游皓鈞表示,典型的主動脈剝離,患者會描述劇烈的撕裂痛,常伴隨前胸痛到後背。但臨床上,也有患者用上腹痛或下背痛等較不典型的症狀來表現,會增加診斷的難度。大多數主動脈剝離好發在五十到六十五歲之間,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是未妥善控制的高血壓,好發在半夜和清晨,平常有在吃血壓藥的病人,天氣冷起床一定要穿小外套、毛衣,注意不能突然著涼,因為週邊血管收縮也會讓血壓突然再飆高。

台灣主動脈剝離每年每十萬人的發生率約三%到五%,以輔大醫院周圍約六十萬居住人口,每年醫院大概會有二十到三十名急性主動脈剝離患者,發生率不高,但卻有高致死率。

主動脈剝離主要是因為心臟收縮時透過主動脈把血液打到全身,所以基本的解剖學就是往上升的主動脈就是升主動脈,然後會進到主動脈弓,主動脈弓第一個分支會把血液送到右手、右腦、左腦、左手,然後繞下來叫做降主動脈,降主動脈會把血液供應到肝臟、胃腸到四肢所有的器官,所有的器官都與血液、血管息息相關,主動脈基本上分為三層結構,如同冷氣灰色的水管,裡面有一層內膜,中間有比較厚的實心,外面還有一層膜,三層膜在身體的結構是緊密貼合,它們各自有用途,主動脈剝離通常就是因為三層膜有破洞,血液進到破洞裡面把三層膜分開了,而稱做剝離。

主動脈剝離通常常見的原因,有些人是先天性心臟病,比如說馬凡氏症候群這種結締組織比較異常,在四十歲以下的主動脈剝離患者中佔了超過五十%,大多數人都是因為抽菸、高血壓控制不良造成的,糖尿病、高血脂、使用古柯鹼、動脈粥狀硬化也是相關危險因子。

主動脈剝離的典型症狀是前胸痛到後背,然後病人會經歷他這輩子最疼痛的前胸痛到後背,然後會冒冷汗,在急診聽到這種主訴時,會執行電腦斷層檢查,但有些病人並不是典型的前胸痛到後背,會用胸悶痛、心肌梗塞、中風、下腹痛、腳突然沒力來表現,哪個部位的血管因為剝離受到影響,就會有相對應的症狀,增加診斷上的困難。醫師表示,主動脈剝離通常藉由注射顯影劑的電腦斷層來取得快速且正確的診斷。

血壓高的病人容易出現主動脈剝離,血壓通常清晨最高,隨著時間到接近中午會往下降,傍晚又開始高起來,主動脈剝離好發在半夜和清晨,平常有在吃血壓藥的病人,冬天天氣冷起床一定要穿小外套、毛衣,注意不能突然著涼,因為週邊血管收縮也會讓血壓突然再飆高。

平常可以做三件事,一、控制高血壓,維持穩定正向的心情,心跳血壓會比較正常;二、充足的睡眠;三、規律的運動,並不是說要去跑馬拉松,或是激烈的運動,不管是慢跑、瑜珈,只要有做運動對身體都會有好處,接下來是飲食上面,鹽跟油一定要少,以前都說心寬體胖,但重點是要神清氣爽,維持好的體態。如果以上都無法好好控制血壓,則要尋求專業的醫生協助,血壓的定義過去是140mmHg(毫米汞柱)、90mmHg(毫米汞柱),但在過去五年,從美國、歐洲、日本到台灣,已經把高血壓的定義定到130mmHg(毫米汞柱),收縮壓超過130mmHg(毫米汞柱),就已經被定義到高血壓,在某些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曾經中風、放過支架,同時合併有糖尿病跟血脂肪的時候,血壓的標準甚至要更嚴格,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