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骯髒15國 央行:注意貿易爭端
財經部會27日赴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報告「美國川普政府對等關稅與我國被列為骯髒15國名單,財經單位因應對策」,雖相關報告顯示,台灣貿易加權平均關稅僅1.7%、低於美國的2.2%。不過,央行示警,台美關稅差距低於印度、南韓、泰國、越南、中國大陸及印尼等,惟2024年美國對台灣入超739億美元,台灣晉升為美國第6大入超來源,台灣對美國貿易出超較大,須審慎因應可能的貿易爭端。
央行認為,台灣與美國農產品雙邊貿易之關稅差距大於非農產品,美國為台灣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2024年台灣農產品對美國的出口比重為17.6%;惟台灣對美國農產品出口8.9億美元,進口36.9億美元,入超28億美元,在對美呈出超情況下,台美應有談判空間。
對於美國常以匯率政策報告施壓他國以調整美國貿易入超,亦援引多項美國國內法進行貿易報復以保護其國內產業,央行表示,台灣常因觸及美方前兩項檢視標準而被列入觀察名單,反映我國經濟長期結構問題,這點美方可以理解,央行也與美國財政部溝通順暢。
央行表示,2019年以前,我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均未觸及美方第一項檢視標準,直至川普1.0後,2020年開始,台灣對美國出口及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近期我國經常帳順差對GDP比率居高,反映美國對台灣科技產品需求劇增,主要是結構性問題,此觀點已獲美方理解。
財政部報告則顯示,2023年出口1113.6億美元,農產品只有8.9億美元,其中調製食品、漁產品、活植物計6億美元,占比67%,主要的品項有糕餅等穀類調製食品、雜項調製食品、冷凍吳郭魚、蝴蝶蘭等。工業產品輸美額1104.7億美元,其中又以資通訊產品與電子零組件為大宗。亦即相關產品要特別留心川普關稅政策的影響。
金管會報告顯示,美國政府若推動「美國優先」,加強本土製造保護措施,甚至提高關稅,就需綜合評估全球貿易環境和國際供應鏈重組的影響。資料顯示,2023年度與2024年前3季,上市櫃公司自大陸、墨西哥與加拿大銷往美國的營收中,大陸占比5.04%與4.72%、墨西哥2.41%與3.8%、加拿大則皆0.011%。
經濟部則提出三大因應措施,第一「強化台美經貿合作」,第二是「持續協助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第三是「持續提升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