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供應鏈的突圍
近期美國總統川普宣布一系列針對世界各國的對等關稅措施,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巨大的震盪,尤其對高度仰賴全球化供應鏈的科技產業影響更是深遠,從美國科技巨頭到台灣的資通訊硬體製造業都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美國包括蘋果、亞馬遜、微軟等科技業的領袖們,在公開場合對關稅政策多保持沉默,但他們透過私下管道積極與美國政府溝通,尋求特定商品的關稅豁免。據報導,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一場百萬美元入場費的晚宴中,成功爭取到對部分晶片出口中國的豁免措施。
但並非所有企業都有遊說的籌碼和能力,特別是台灣的硬體製造業。過去幾年,台灣科技業高度仰賴AI伺服器等硬體出口,隨著美國新一波高關稅措施的落實將面臨嚴重打擊。尤其針對從中國出口美國產品課徵高達145%的關稅,更讓原本靈活運作於中美供應鏈的台灣企業陷入困境。
據台灣經濟研究院專家的分析,儘管台灣半導體產業本身未受直接衝擊,但下游的組裝、半成品、終端產品等環節因為關稅的增加,將不可避免地承擔損失。尤其是輝達所引領的AI伺服器供應鏈,長期以來依靠美國市場,此次關稅提高,獲利空間大幅壓縮,甚至可能危及企業生存。
但這場風暴中並非完全沒有機會,尤其對台灣的AI軟體與資訊服務產業來說更是如此。由於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其「可信盟友」形象的受損,各國開始重新審視軟體和技術合作夥伴的可靠性,轉而尋找本土或更可信賴的替代方案。台灣許多軟體公司具備自主研發的能力,這正是他們的機會所在。
回顧台灣的科技發展歷程,每次面臨重大國際經濟或政治變局,都曾帶來相當程度的挑戰,但同時也帶來機會。1970年代美援斷絕後,台灣以出口導向策略突圍,催生了包括台積電、鴻海、宏碁等如今國際知名的企業。這次的關稅衝擊雖然不同於以往,但本質上同樣迫使產業重新思考轉型和未來的方向。
美國這次關稅政策讓各國重新思考「全球供應鏈」的可靠性,進而加速區域內或本土供應鏈的建立。過去台灣產業高度依賴中國與美國市場,這種模式面臨明顯風險,而現在正是調整產業布局與深化技術自主的良機。特別是軟體服務業者更應積極布局,建立具全球競爭力的解決方案,進一步鞏固台灣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
川普的關稅措施看似是一場產業的災難,但也帶來重新洗牌與轉型的契機,對準備充分且勇於創新的企業可能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性機遇。台灣科技產業若能有效因應、積極轉型,將可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取得更佳的戰略位置。(作者為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