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逾8成小孩 運動量未達標

兒童身體動作發展將影響其健康、腦力發展、認知功能、社會適應和學業表現。學者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少每周至少運動七小時,台灣達標者不到兩成,遠低於美國的百分之四十二,建議家長及早培養、注重孩子身體動作的平衡發展。

國科會昨與台師大教授張鑑如團隊公布「台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最新調查,公布台灣學前三至六歲及國小低年級兒童的長期追蹤調查資料,提供身體動作發展的樣貌。

張鑑如表示,世界衛生組織與衛福部皆認可,運動促進兒童生長,有益肌肉與骨骼系統,但動作發展卻常常被忽略,甚至運動不足恐釀發展遲緩,其他還有動作協調、注意力集中、腦力發展等影響,更可能降低其自信心。

調查指出,台灣低年級兒童無規律運動者占約兩成,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少每周至少運動七小時,而台灣達標者不到兩成,遠低於美國的百分之四十二,即便有運動習慣,僅約三成達到如游泳、打籃球、踢足球此類中強度以上運動,低於日本的百分之六十三。

林口長庚醫院主治醫師陳嘉玲說,將家事融入到孩童的日常生活中,將有助其身體動作能力的發展,像是在孩子們的點心時間後,讓他們自行收拾碗盤、整理桌面;張鑑如則說,如拖地、倒垃圾等運動有助兒童粗大動作發展;而像擦桌子、摺衣服等則可提升精細動作能力。交錯分工,可讓孩童練習不同的動作能力。

在政策面上,張鑑如建議衛生福利部、教育部等相關部會,透過各類平台宣導兒童身體動作發展的重要性。

張說,過往曾發「動滋券」,未來或許可考慮發「家庭親子運動消費券」,讓親子有誘因可以一起動起來。

【看原文連結】

更多udn報導
看似健康卻是升糖陷阱 營養師指3零食患糖尿病風險高
小孩同學生日「送全班1人1份禮物」 律師見價格驚了
南韓人怒了!台人赴韓賞櫻圍圈嗨喊Team Taiwan挨罵
記者會後又1品牌掰了 金秀賢粉絲斥「透過他才知道你們」